《汾上惊秋·苏颋》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汾水,在今山西省,诗中所说“河汾”,即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河汾流域沿岸,属汉、唐河东郡,在河东郡内的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境。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夏,方士奏报祥瑞,曾在这里掘得一只据认为是黄帝铸造的大鼎。这一“祥瑞”使汉武帝十分高兴,即于当年“赦天下,大酺五日”。又于元鼎四年(前113)冬,“东幸汾阴”,祭祀土神后土,“立后祠于汾阴”。又与群臣在舟中赋诗宴饮。今存《秋风辞》,相传为汉武帝于此时所作。

开元年间,唐玄宗也步汉武帝的后尘,先后两次亲幸汾阴祭祀土神后土。第一次在开元十一年(723年)春,“改汾阴为宝鼎县”。第二次在开元二十年(732年)冬。两次都照例“大赦”、“大酺”、“赐爵”、“晋级”等。

苏颋开元四年(716年),“紫微侍郎苏颋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开元八年(720年)正月,与宋璟一起被罢。由此推断,苏颋随驾参与玄宗亲幸汾阴盛典是在第一次,而且还是在罢去了“同……平章事”的加衔之后。因此,可以认为,《汾上惊秋》暗寓对汾阴史事(汉)与时事(唐)的针砭之意,也即此诗当为即兴咏史之作。

此诗关键在一“惊”字,但诗中并未明白点出,而十分含蓄隐微。首句“北风吹白云”,显然点化汉武帝《秋风辞》的起句: “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万里渡河汾”,亦从《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河汾”句化出。这两句联系起来,表面上似乎只在写“白云”、“渡河汾”,其实反映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其中“万里”一语不可忽视,这是《秋风辞》中不曾有的。“万里”形容遥远异常。苏颋长期任中枢要职,大概在参加祭祀后土盛典之后,调任益州大都督长史。这诗可能作于被外放的时期,也是他在仕途中最感失意的时期。从上二句看,诗人对玄宗效法汉武帝之所为,是颇感震惊的,个人的遭遇也使他感到意外。在汾水上被寒风一吹,惊觉秋天已经来临,而自己此时已调离朝廷,就象白云一般被“北风”或“秋风”吹到了河汾之上。总之,这两句的含意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对国事的隐忧,又有着个人失意的哀愁。

第三句中“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宋玉《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曹丕《燕歌行》也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之句,因而“摇落”,指秋季萧瑟的景色。“心绪逢摇落”,即作者失意之心绪“逢”(接触)萧瑟的秋色,那就更感到悲痛。因而第四句说“秋声不可闻”。秋声是以秋风为主体的声音,显得肃杀寒冽。这一句用叙述的手法,做到情与景合,以景托情,映照心境,显得十分贴切、传神。此诗的表现手法可谓阮籍《咏怀诗》之流亚。“惊”,既是“惊觉”秋季之来临,很有“美人迟暮”之感;又是“惊觉”己身飘零,又有“美人失意”之慨。至于汉武帝的作为与唐玄宗的效颦,到底能给人什么启示呢?这一层,作者没有点出,应该说作者是根本不可能点出的,那就有待后人自己去“惊悟”了。

一气流注中仍复含蓄,五言佳境。(沈德潜《唐诗别裁》)

是秋声摇落,偏言心绪摇落,相为感触写照,秋声愈有情矣。(黄叔灿《唐诗笺注》)

首句写景,便已含起可惊之意。次句加以“万里”,又早为“惊”字通气。“心绪”句正写所以“惊秋”之故。前三句无一字说到“惊”,却无一字不为“惊”字追神取魄,所以末句上点出“秋”字,而意已无不曲包。弦外之言,实有音在;味外之味,实有味在。所谓含蓄者,固贵其不露,尤贵其能包括也。(李锳《诗法易简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