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王宰,唐代著名画家,居四川,善画山水树石。曾画四时屏风,为人称尚。他的用笔被评为“巧密”。

诗的前四句,诗人以赞许肯定的口气,写了画家的画风和为人。“十日”、“五日”两句表现画家对艺术的严肃认真,不计时间,不草草从事,也正是“巧密”的具体说明。能事,指高超的画艺,他之作画“不受相促迫”,否则可能失掉画家的真性情真感受,也不能发挥他的“巧密”特点。他和当时另一位画家韦偃表现了不同的画风,韦偃似乎是不着心力,一挥而就,他则精雕细琢,慢慢地来。

画面应当是以写山为主,或山占据了主要位置,因此才叫“昆仑方壶图”。昆仑在西,方壶在东(传说中的东海仙岛),这是夸赞山的远势。赤岸是地名,诗人用了《七发》诗中“凌赤岸,篲扶桑”的句意。与山相衬的是水,水流到比日本还远的东方,直流到天边——通到银河。山水之上则是云,云气似随飞龙在飘动。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这两句是补叙图中近景。“浦溆”,水边。“亚”,压弯。写风大,故水上洪涛大作,山木被吹得倾斜低垂,舟人渔子正停舟岸边避风。

“咫尺应须论万里”,是王宰山水“尤工远势”特点的概括。咫尺之幅,图万里之遥,因此它可谓一精警的画论。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并州产的剪刀,最锋利,诗人看画入神,竟想把画剪下一段,带回家去继续欣赏。诗人说想剪画,既表示对画的高度赞美,又照应题目“戏”字,显得饶有风趣。又由于“戏”,故又着力于想象,不言剪画,而言剪水。因此它也启发了某些诗人的山水诗写作。

(前四句)四句好事,鉴赏家极在行、极知趣语,高手死心矣。(钟评)高士行径,自无画匠气。(谭评) (钟惺 谭元春《诗归》卷二十)

佘谓王之画,只“咫尺”、“万里”尽之。题云“山水图”,而诗换以“昆仑方壶图”,方壶东极,昆仑西极,盖就图中远景极言之,非真画昆仑方壶也;若果尔,则与作《六合赋》者同痴矣。中举“巴陵洞庭”,而东极于日本之东,西极于赤水之西,而直与银河通,广远如此,正根“昆仑方壶”来;而后面收之以咫尺万里,尽之矣。中间“云”“龙”“风”“木”,“舟人”“渔子”,“浦溆” “洪涛”,又变出许多花草来,笔端之画,妙已入神矣。……收语斩截,妙极。状其远,则东西极于天际,吴淞江亦不小,而咫尺中欲剪其半,故云“戏题”。(王嗣奭《杜臆》卷四)

首六句出题,品高则画自高,故先推画品,次落图名,得争上流法。中五句,叙画正文,即上所谓“壮哉”,下所谓“远势”也。本写水势,兼带风势,笔墨生动。末四,咏叹以束前文。“焉得”,犹云何处得来,非有待将来之辞。言此非复笔墨之技,直是觅得“快剪”,剪来“江水”也。诗至此,亦化作烟波一片矣。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