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在文宗大和三年(829)被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为幕僚,又受到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的奖誉,在开成二年(837)中了进士。开成三年(838)李商隐又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聘为幕僚,并和王的女儿结了婚。因为当时朝廷里有两个敌对的政治集团,一派以牛僧孺为首,称“牛党”;另一派以李德裕为首,称“李党”。李商隐虽未参加任何一派,但却卷入了朋党倾轧的漩涡,特别受到牛党中一些人的忌恨,说他“背恩负德”,一直受到排挤。后宣宗继位,牛党令狐绹长期执政,他更受到抑制。他只得离开京师长安,跟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广西当幕僚。在这里,他摆脱了党争的漩涡,同时由于郑亚待他较好,所以思想上也比较自由,生活上比较安逸。这首抒怀之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
这首诗写于宣宗大中元年(847)的夏天。首联说自己居住的地方很僻静,俯临夹城。“夹城”是两层城墙,中有通道。从“俯”字看来,足见地势很高。此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春去夏犹清”,点明了时间是初夏。“清”是“清和”的意思。谢灵运《游赤石进泛海》第一句“首夏犹清和”,刚入初夏,天气清和、凉爽。这两句道出了初夏傍晚天气晴朗、凭高远眺的情景。
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写晚晴景色,作者不提云散日霁、雨后转晴、空气清新、万物生辉的美好景色,而别出心裁地写了生长在幽暗处的小草。很显然,作者是用“幽草”自比,把幽草人格化了。回忆过去,自己在党争的夹缝中,长期被排挤抑压,就象一株可怜的小草,现在老天终于拨开乌云放出晴天来了。这二句诗寄托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以为老天是怜爱幽草的,“人间”是珍重“晚晴”的。人们常常把这一联和作者写的《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比较,因为它们同样表达了对美丽晚景的喜悦之情。《乐游原》感叹晚景的时光短暂,未免觉得惋惜和惆怅。在这里诗人并不太多理会它的久暂,而是反映了一种珍重美好事物而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中的“高阁”、“小窗”是对首句中“深居”的进一步铺叙,云开雨散,夕阳返照,凭高远眺,视线更为宽广,更为遥远。杜甫《垂白》诗说: “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杜因在楼上听江声稍远,说“楼迥”,李则因晴后在阁上看景物更远,就说“阁迥”,“迥”者,远也。杜句从听觉来,李商隐此句则从视觉来。傍晚太阳那柔和微弱的光辉,流进小窗里,房间里便显得明亮起来。这里进一步表达了颔联的“人间重晚晴”的用意,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和聊以自慰的心情。
尾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越鸟”是指南方的鸟,鸟飞回来了,说明天色“晚”了;巢干燥了,说明天“晴”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进一步描绘晚晴景物。越鸟归巢,体态轻盈,衬托出诗人到桂林后的愉悦心境。诗人以幽草的遭遇比喻艰难坎坷的前半生,而说越鸟归巢则是眼前生活已有所寄托。
这首诗写在春去夏来、雨后初晴、夕阳西下、高阁览眺之际,诗人触景生情,引起身世的联想,从而把自身的情移于这晚晴的景中,自然而又不露痕迹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李义山拟老杜诗云: “岁月行如此,江湖坐渺然。”真是老杜语也。……“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类,置杜集中亦无愧矣。然未似老杜沉涵汪洋,笔力有余也。义山亦自觉,故别立门户成一家。后人挹其余波,号“西昆体”,句律太严,无自然态度。(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
义山之诗,妙于纤细,如《全溪作》: “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鱼来”,《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细雨》“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晚晴比常时晴色更佳,天上人间,若另换一番光景者。在清和时节尤妙。小窗、高阁,异样焕发,而归燕亦觉体轻。言外有身世之感。(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巢干切晴,归飞切晚。(《何焯《义门读书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