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涵咏词意,此作当作于宋亡之后。词人面对西湖暮春景色,即景抒情,借物言情,抒发内心哀怨。
起首三句,抓住最富有特征景物勾勒了暮春西湖景象:堤上密密柳树,深藏巢居啼莺;湖面水光潋滟,弥弥微波把飘飏的柳絮轻轻卷入波心;一道斜阳照临着断桥畔的归舟,整个画面掩映相背,皆有意态。“卷絮”、“斜日”点出了暮春节令与傍晚时分,“断桥”则指明在西湖。“接叶巢莺”,櫽括了杜工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中的“接叶暗莺巢”句。词人徘徊湖上,对着这美好景色,不由兴起了人生“能几番游”的感喟。而意犹未足的是今已过了落花时节,看花须等待明年了!可是花开花落年年相似,而人世沧桑则岁岁不同,到明年看花人又将如何?于是惜春之感油然而生,“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他向东风低语,春风呵,切莫匆匆而去,且“伴”着蔷薇“住”到花开的时候,但即令如此,春天也已到了最后“堪怜”阶段了。词人的情感从惜春进到无可奈何的伤春。这里一“伴”一“住”,赋予物态以人性。然而更令人凄恻的是“万绿西泠”将要变为一抹荒烟残草了,这又何等令人黯然神伤。
换头“当年燕子知何处”句,词人从对大自然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转到对人世沧桑的感伤。这里用的是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既是对自己家败人亡的咏叹,也隐有国破山河改的哀戚。紧接着借用前代长安与江西游览胜地“韦曲”、“斜川”的“苔深”、“草暗”抒写胜景荒芜,游人绝踪,既感慨西湖寥落,更由眼前西湖拓展到神州大地。张炎论词主清空,反对质实,此处用“苔深”、“草暗”字祥,示现荒凉衰败,婉有情致。“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作者宕开一笔将自己置身一傍,以素向自在而不知愁的鸥鸟,如今也感到愁,抒写时世之不堪回首,空明激射,运思高妙。世事至此,哪会再有意重续昔日西湖笙歌盈耳的繁华生活,面对这种现实,只得“掩重门,浅醉闲眠”。无奈游丝飞花,杜鹃啼声,还是避不开,一件件映进眼帘,一声声传入耳鼓,惹人忧愁。那就只索“莫开帘”,彻底与世隔绝吧。此中藏有无限衷曲!
全词凄清幽怨,婉致空灵,自成一格;清幽流畅如天际浮云,随风舒卷,洵为山中白云。其抒惜春、伤春,感伤家国人世,别具一种清芬。
谭献云: “能儿番”二句,运掉虚浑。“东风”二句,是措注,惟玉田能之,为他家所无。换头见章法,玉田云“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是也。(《宋词三百首笺注》引)
淡淡写来,冷冷自转,此境大不易到。(许昂霄《词综偶评》)
玉田《高阳台》(西湖春感)一章,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情景兼到,一片身世之感。“东风”二语,虽是激迫之词,然音节却婉约。惹甚闲愁,不如掩门一醉高卧也。(陈廷焯《云韶集》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