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
苏黄佳气本天真, 姑射丰姿不染尘。
笔软墨丰皆入妙, 无穷机轴出清新。
刘墉 (1719—1804) , 清书法家。 字崇如, 号石庵, 山东诸城人。 官至东阁大学士。 工书, 尤长小楷, 得力于董其昌,兼学颜真卿、 苏轼及各家碑帖, 而自称学钟繇。 其书用墨厚重, 貌丰力沉, 别具面目, 时称 “浓墨宰相”。 与同时的翁方纲、 梁同书、 王文治齐名。 这首诗是论宋代苏轼、 黄庭坚二家的, 它以清新流畅的语言, 简约而深刻地概括了苏、 黄一派书艺创作的美学内涵。
“苏黄佳气本天真”。 苏轼、 黄庭坚书法气韵之佳, 其本源在于 “天真”。 这是首先概括了苏、 黄的美学思想。 所谓“天真”, 也就是自然天成, 毫不矫饰做作。 苏轼就曾多次说过:
书初无意于佳, 乃佳尔。 (《评草书》)
本不求工, 所以能工。 (《跋王巩所收藏真书》)
此数十纸……纵手而成, 初不加意者也。 (《跋刘景文欧公帖》)
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石苍舒醉墨堂》)
初不用心,无意求工,不为法缚,信手而成,然而工在其中,这就是“天真”之美,这才是真正的“佳气”。苏轼的这种美学观,也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王文治《论书绝句》评苏轼书法道:
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
直到晚年师北海(李邕),更于平淡见天真。
诗的最后一句,可谓探得苏书艺术美的骊珠。试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墨迹》,初看似乎平淡,毫不经意,但细观则生机流露,结法遒美,洋溢着天真烂漫的意趣。黄庭坚的一些代表作,也是颇多奇气,又富于天真的“佳气”。
苏、黄书法的另一特点是“超伦”、 “绝尘”。刘墉诗中则形象地写道: “姑射丰姿不染尘”。其典出《庄子·逍遥游》。该篇说,藐姑射(ye)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肌肤白嫩得像冰雪,体态绰约美好,像少女一般,不食人间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用藐姑射仙子来比喻苏、黄的书法,是颇为贴切的,因为二者都丰姿绰约,不染纤毫尘俗之气。
苏轼论诗,推崇魏晋时代的“高风绝尘”;论书,认为魏晋时代的钟繇、王羲之“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书黄子思诗集后》)。他自己的书法也有似于此,透过其肥密之态、欹侧之势,可见其所寓含的萧散简远的风韵,其妙在于笔墨之外。
黄庭坚同样如此, 其书得笔外之意, 韵度飘远, 潇洒绝尘。 他自述学书经过, 也说最初以周越为师, 二十年俗气不脱, 后来才追踪晋宋人丰韵。 他认为, 字学成后, 要养于心中无俗气, 才可以进行创作; 如果俗了以后, 便不可医治。 所以刘熙载 《艺概·书概》概括道, 黄庭坚 “论书最重一 ‘韵’字, 盖俗气未尽者, 皆不足以言韵也。 ”这是一针见血之言。
正因为苏、 黄二人的理论和创作都注重天真自然, 不染尘俗, 所以笔软则奇趣横溢, 墨丰则神采焕发, 无不臻于妙境。这样, 也就能 “无穷机轴出清新”了。机,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 轴, 车轴, 引申为枢纽。 机轴, 这里比喻艺术创作的奥秘、诀窍。 “出清新”, 就是不断地推出清新的风格来。 刘墉诗中 “无穷机轴出清新”一句, 是巧妙地借用苏轼题画诗中的美学名言来概括苏、 黄的书艺创造。 苏轼曾说: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从苏、 黄书法的一系列代表作来看, 它们确实都能推出不同的新意妙理, 既有自然天工之美, 又有清新绝尘之趣。 再进一步看,刘墉的“无穷机轴出清新”一语, 不但概括了苏轼、 黄庭坚的美学思想、 书艺风格, 而且也可说是概括了一切艺术创作的成功之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