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游西山录》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周必大《游西山录》原文与赏析

周必大

十一月乙丑、丙寅日,南至抵豫章,泊南浦亭,在洪乔门。《职方乘》 云:“对岸即殷洪乔投书渚也。”登拄颊亭,望西山,以阴雨不快心目。丁卯游铁柱观,柱在小池中,高二三尺,状类假山。道士云:“每岁池水溢则江涨,枯则江落,今岁反是。”辛未,上蓝长老了贤携素馔来。壬申赴府,会于滕王阁。天气睛爽,得西山之胜。《职方乘》 引 《水经》 及 《十道回蕃志》云:“西山一名厌原山。”

甲戌,出北门,过天宁寺,同长老登列岫亭,得西山之面,又过大梵寺,登秋屏阁,《职方乘》 云不知谁所立,但引曾子固云:“见西山正且尽者,惟此阁耳。”又过荐福寺,观浅沙泉、马跑泉。寺有钟,光化三年节度使钟传造。乙亥赴汪漕,会于列岫亭,酌浅沙、马跑泉。程公辟尝作双泉堂,潘兴嗣为记。其旁即清源真人祠,所谓灌口二郎也,旧皆在城内。李伯纪绍兴初为帅,损城使可守,遂在城外,然其阔亦未易守也。丙子赴沈帅,会于孺子亭,亭在东湖,陈阜卿所创,四围皆荷也。

丁丑,以小舟绝江,为西山之游。初至沙井口,按《图志》 云:“在章江西岸石头 (渚) 之上。许旌阳谓‘吾升天后一千二百四十年,豫章江心忽生沙洲,掩过沙井口,是八百人得仙时也’。”今相去尚十数丈。陆行二十五里,至贞观院,登阁观禅月 罗汉摹本。又五里,入上蓝庄,至吴靖州伯思坟庵。又五里而远至鸾冈,三徐盖葬其旁。三徐者,卫尉卿延休、骑省铉、内史锴也。元祐八年,张商英作祠堂记,今有画像。稍前即翠崖 (寺) 也,栋宇沈隐,气象闳壮。南唐保大间有澄源禅师无殷住此山。李主敬之。既死,祭以文,时本朝建隆元年也。韩熙载为之铭。其后死心居此,而云峰悦亦悟道。故江西号为胜地。

饭罢,同长老子坚步观洪崖井,深不可测。旧有桥跨其上,今废。寺引崖水以给用,又汇其流,激大轮为磨。去崖数十步,有“奉王宫”,今曰“紫清”。徐铉为记,有唐肃宗像。道士仅数人。归宿翠崖方丈,观李主赐无殷诏书,皆用澄心堂纸。每画日后即押字印,文如丝发。予题云:“李氏世敬桑门,其赐书遍江左诸刹,至于不失旧物,如翠崖者鲜矣”。

戊寅早,乘小车循溪依岭行一二里,望所谓药臼者,在石涧湍流中,如石盆然。次度牛栏岭、茶园岭,最后度汤家岭,回望生米洲,乃至香城寺。榜曰:“咸通香城兰若八年,镇南节度使严景书。”昔东晋隆安中昙显肇居此山,尝与陆静修榷论,见 《北齐·高僧传》。今长老如晦,妙喜弟子也。方丈侧婆娑罗树两株,叶皆下垂,又有罗汉菜,常以正月生。

饭罢,杖策登山,初过榧林。其间一株最大者,围丈五,号将军树,相传近千年矣。程公辟诗云:“金锡云中似有声 (寺记有罗汉四十九人持金锡见云中),野僧同我上山行。千年大榧婆娑在,老似将军拥万兵。”次至旧院基,次至砚石,长一丈四尺,阔六七尺。程公辟诗云:“石头如砚贮寒泉,今古无烟水自闲,待把万松烧作墨,大书长句满西山。”次至灵观尊者坐禅石。次至屋坛,高六尺,阔七尺。是为香城绝顶。灵观者,隋开皇初新罗沙弥也,为此坛行道求戒,寻偿宿仇而终。自寺至此五里,积雪犹未消,远眺章江,略见府城山后即江东建昌县界。周览移肘,复至寺中,读顺禅师碑、二苏诗刻、潘兴嗣记、文慈顺塔记,遂还翠崖。

日方晡矣,同坚老登愈好亭,在寺后。前长老了因取《寒山颂》 中“微风吹幽松,静听声愈好”之句而为名。自作记,粗可观。望寺埸左右,山环抱而鸾冈正当山口,即三徐祠堂也。方丈之右有半月轩,蒋颖叔有诗。又有听松堂、澄源塔在寺右,大竹成林,围丈五六,傍有齐王庙间,即李王弟抚州牧景达也,亦署澄源。敕尝舍田入寺,故庙祀之。法堂左阶花砖,犹是南唐旧物,隐起之文皆踏平,向来僧徒大集故也。

晚再同坚老及西堂三人过洪崖,俯视深潭,草木蒙蔽,碕崖峭绝,不容侧窥,而水声湍洪,疑其有异。乃并涧十余步,披草而入,始见硖中石数十丈,飞流激浪,数节倾射。而左崖悬瀑数道,相去三丈,妙绝不减栖贤之三峡。又其右多磐石可坐,前此一道皆不知,但窥井而已,若非再至,几成徒行。主僧善权巽中旧题诗云:“水发香城源,度涧随曲折,奔流两崖腹,汹涌双石阙。怒翻银汉浪,冷下太古雪。跳波落丹井,势尽声自歇。散漫归平川,与世濯烦热。飞梁瞰灵磨,洞视竦毛发。连峰翳层阴,老木森羽节。洪崖石仙子,炼秀捣残月。丹成已蝉蜕,井臼见遗烈。我亦辞道山,浮杯爱清绝。攀松一舒啸,灵风披林樾,尚想骑雪精,重来饮芳洁。”亦佳作也。

己卯拂旦,游洪崖资禅院,去翠崖十里。而近道中石涧湍流,淙激可爱。度落马岭乃至。本白石道者智新所居。殿宇甚小,法堂已摧。寝室窗外,对梅岭如屏障。真宗尝御制歌诗四篇赐智新,有“明珠为戒曾无玷,拳石充粮永不饥”之句,谓其煮白石而食也。其余敕劄皆在。归饭翠崖,坚老及二三西堂再过洪崖。芟草开道,坐崖石,汲泉烹茶。纵观飞瀑而行。坚老送别三徐祠下,至江头仅三十里,前盖误而迂也。

雄峙南昌市赣江之西30里的西山,岩岫四出,千峰北来。《水经注》云:“叠障四周,杳邃有趣。”传说黄帝臣子伶伦即洪崖先生得道居此。汉魏以来,成为高士隐居、寺观散布的胜地,为名山注入文化的内涵。王勃《滕王阁》 诗“珠帘暮卷西山雨”,更增添了人们的向往。南宋乾道三年,年方42岁的周必大,自江苏宜兴入长江西上,过鄱阳湖,来游西山,作此奇文。

首段记南昌城边看西山,在拄颊亭,因阴雨远山迷濛,看不真切,“不快心目”,写出心中的遗憾与惆怅。幸好几天后转晴,登滕王阁,西山秀姿隐现可见。也许激起了作者的“考据癖”,查知地理书所云“西山一名厌原山”。次段记出城观西山,在北门外登列岫亭、秋屏阁,最好望西山,诚如朱熹诗云“不到列岫亭,讵知亲切处。”层峦叠嶂、蜿蜒盘礴,西山正面尽收眼底,初了心愿。当然,作者也免不了在南昌城会见地方上的官员,游览铁柱观、滕王阁,酌饮那清泠的四季不竭的浅沙泉、马跑泉,看看被缩建的东北城墙,还在“四围皆荷”的孺子亭欢聚了一回。这两段以阴、晴、侧面、正面观西山的不同,写出作者急欲往游西山的迫切心情,烘托出西山风姿,达到“欲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效果。

接着写“为西山之游”,此句是上下文之连接点。经过沙井口——贞观院——上蓝庄——鸾冈,作者饶有兴致地记下有关的传说与所见古迹文物。在鸾冈稍前,即是西山最大寺院——翠崖寺。因殿宇众多而密集,其外观宏壮。此寺南齐时始建,历来有道之僧亦多,而无殷以德行学识得李璟敬重。无怪乎此处在“江西号为胜地。”饭后又急着观洪井,深不可测,令人遐想与好奇。曾有桥,又有水槽水轮等,见僧人经营苦心。又其旁“紫清宫”仅几名道士,景况萧条。回到翠崖,夜观李璟诏书,不免感慨“唯有此寺不失旧物。”使我们看到南宋时西山一带佛道两教的衰败。这一段写渡过赣江来到翠崖寺的经过。

次日登山,乘小车度岭,可见尚有宽路可行。溪中有石如盆,是传说中洪崖先生所用物。过茶园岭、汤家岭,仿佛见层峦起伏、路途颠簸。来到香城寺,作者考其建寺缘起,有东晋高僧昙显居此。有唐代遗榜,寺侧娑罗树,罗汉菜等宝物。然后弃车“杖策”登上最高峰,山势渐陡峭,过榧林,观如砚巨石。又经过坐禅石,至屋坛,考察了灵观尊者活动的遗迹。在此顶峰,视界开阔,东眺章江,北顾建昌,环顾久之,始恋恋不舍回到香城,重读寺中文物。返回翠崖寺。此为登香城绝顶经过。

“日方晡矣”,正是午后三时,作者来寺后“愈好亭”,俯览四周形势,山峰环绕,中开平谷,鸾冈正当谷口,对寺中环境亦渐了解,徜徉于寺右半月轩、听松堂、澄源塔、齐王庙间,见法堂左阶砖面花纹被踏平,缅怀向来僧徒集会场面。晚饭后再来洪崖,用一“过”字,与前文“观”字不同。因潭深、草密、崖陡,难窥真貌,而水声轰振空谷,迥异于常,心生诧异,缘涧拨草而入,恍然明白因瀑流冲激硖中巨石所致。明人徐世溥《游记》云:“西山之水飞鸣而下……前有巨石当之,若堑水稍汇之,上瀑奔流至此,则复冲激上山,左右喷薄,浇石壁逆流而下矣。左右有钟磬两石,巨若轮,横天所倚。若水东奔激之,则滃然为钟声,若倚泻西去则铿然若磬。”亦道出潭中奥秘。作者至此,赞为妙绝。慨叹如非再来,恐负此行。诚如善权诗说得好: 洪井水远自香城源流来,犹如银河翻浪,太古遗雪,自双石阙坠入丹井,洗去人间烦热。诗中还写到一个美好传说,曾有石仙子来此,炼丹捣月。全诗气势奔放,峭健有奇气,故作者叹为佳作。这一段写翠崖、洪崖,尤为精彩生动。

次日拂晓,游十里之外的资禅院,其外观:“殿宇甚小、法堂已摧”,亦极衰败。从此仰望梅岭如屏障。又观寺中敕、 御制诗等。回翠崖, 三游洪崖,汲泉烹茶,诚如善权诗云:“尚想骑雪精,重来饮芳洁。”可想见当时怡悦情态。“纵观飞瀑”却偏要“行”,写出不忍别去而日程紧迫的矛盾。最后以告别西山作尾声。

本文以日程为序,写我所见所感,行文简练干净,疏朗中有筋络。结构上有分合,既写概貌外观,亦能从里向外写,如写远看西山,又写入西山朝外观览所见; 既写翠崖寺之栋宇,又入寺中写四围形势环境。写洪崖有三次,每次立足点不同; 初写外观大势; 次写峡中探秘; 三写赏景之乐。无论是写幽境还是状壮观,或是记古迹,均恰到好处,要言不烦,参插前人诗句,揉合议论抒情。使人开拓眼界,获得宏博的知识。前人论其文“雄浑博雅” 《庐陵周益公集·后序》。于此或可窥见一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