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见》情诗三百首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载见

作者: 梁颖甫 【本书体例】

【原文】:

载见辟王(1),日求厥章(2)。龙旂阳阳(3),和铃央央(4)。鞗革有鸧(5),休有烈光(6)。率见昭考(7),以孝以享(8),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9),烈文辟公,绥以多福(10),俾缉熙于纯嘏(11)

【鉴赏】:

关于本诗,陈奂说:“成王之世,武王庙为祢庙(父庙)。武王主丧毕(指成王除去丧服),入祢庙,而诸侯于是乎见之。此其乐歌也”(《诗毛诗传疏》)。

武王灭商后不几年便去世了,继位的成王年纪尚幼,于是周公摄行政事。但由此而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猜忌,“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指成王)”的流言不胫而走。接着就爆发了“管蔡之乱”。周公东征三年,终于平定叛乱,周王朝政权从此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周公至此也完成了代理天子的使命而归政成王。当成王亲临朝政之时,为了“显耆定(达到安定)之大烈弥光,彰万国之欢心如一”(《诗经传说汇纂》),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朝见诸侯的活动。本诗就是歌咏这件大事的乐歌。

全诗十四句,大体可分两层。

前六句叙述诸侯第一次朝见周成王的隆重的仪式。“载见辟王,日求厥章”,叙诸侯群至,朝见成王,点明这是初次进见,目的是主动求取礼仪典章。诗人接着注重于描述诸侯车马之众,仪仗之盛,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车服礼仪完全符合周王朝的法度,另一方面是要庆祝内乱平定,成王亲政并成为诸侯公卿众星拱月的领袖。其中洋溢着诸侯公卿兴奋喜悦之情。从“龙旂阳阳”至“休有烈光”四句就以兴高采烈之辞,集中描述了成王朝见诸侯时的堂皇美盛的景象:诸侯们竖着一面面交龙大旂,簇拥着成王向庙堂会聚;和悦动听的车鸾、旂铃响成一片;那驾车的高头大马,套着皮制铜饰的马笼头,那铜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一切是那样威武壮美,气势非凡。作者连用了“阳阳”、“央央”、“有鸧”(即鸧鸧)等叠词,绘声绘色,不但加强了音响效果,而且浓化了诗人咏叹的情周,把“休有烈光”的颂赞落在了实处。

诗的后八句写成王率领诸侯祭祀武王的情景。孔颖达认为此诗作者“美其助祭,不美其朝王,立意于见庙”。所以在写法上,诗人没有描写祭祀武王的盛大场面,而重心放在了叙述祭祀求寿祈福上。周代的政治以宗法制度为中心,政权与族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立宗庙和祭祖被看成是王朝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周成王亲临朝政并且始见诸侯,最主要的活动和礼仪就是庙祭武王。“率见昭考,以孝以享”,非常清楚地说明,周成王不但是主祭者,而且还要亲率此次赶来朝见的全体诸侯公卿,参加祭祀活动。在肃穆庄严的献祭仪式开始后,当种种祭品全都供上之时,庙堂里的所有人便虔诚地向先祖神灵顶礼膜拜,随着响起一片祝祷之声。诗人先祝愿成王由此而得到多福多寿,子孙永保;再祈望诸侯们也能随之而永享安乐;最后以“俾缉熙于纯嘏”的长句加以收束,祝颂周王朝的国运在祖宗神灵的保佑下更加光明而伟大!

“颂”诗本是多不用韵。王国维认为,庙堂颂辞缓慢而凝重,且有钟声配合,故“其声缓而失韵之用”,又以“不分章,不叠句”(《乐诗考略·说周颂》),所以诗歌在头几句之后,写到庙堂祈祝之辞,便无韵可求。加上配合乐舞,颂诗是以气氛为胜,人们可以想见,庙堂上庄严肃穆,颂祭辞缓慢凝重,钟声疏缓悠扬,参祭者恭谨虔诚。正是这特定的场合,造就了特定的氛围,而这种特定的氛围又造就了特定的诗歌形式,也表达了特定的主旨:尊祖颂祖,求寿祈福。至于其他,也就无足轻重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