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来已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他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兼文武之才。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入明朝后,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编订《元史》,朱元璋授以户部侍郎的高位,高启坚决不受,由于这种不合作的态度,朱元璋以高启的一篇文章为藉口,把高启腰斩于南京。高启性格疏放,不拘于礼法,对官场生活有一定的反感。高启的诗很有特色,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辞句秀逸而不字雕句绘,在当时和以后都很被人称道,是明诗的代表作家。他的诗题材内容较为广泛,国家的统一,人民的不幸,志士的遗恨,朋友的离别,物候的变化,等等,他都以之入诗。他的诗风格上多豪放清逸,意多含蓄,笔法上多注重细节描绘。他的这首《吊岳王墓》是在杭州凭吊岳飞墓后所作。
岳飞这位民族英雄,被奸贼秦桧害死以后,历史虽成过去,但后人并没有忘记历史。人们倒是更恨奸贼,更敬岳飞,并从往昔的历史中总结了必要的教训。高启的这首诗就是这样做的。他到了杭州的栖霞岭,看到岭下墓旁的树木,枝枝向南,使他想起县志的记载和人民的传说,不由得也承认这是岳飞忠魂南向的表征。诗人为岳飞的壮志未遂而惋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十年征战的成功废于一旦,使英雄常恨未得黄龙痛饮,收复故国山河,迎接两宫还朝。诗中看得比别人清楚的是,他并不是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秦桧。他认为害死岳飞这样的事情,固然是因为有象秦桧这样的奸贼去进谗言,请来诛杀无辜的上方宝剑,但是皇帝又干了些什么呢?如果他无意于鸟尽藏弓,是绝不能将上方宝剑交给奸贼使用的。高启虽然说得含蓄,但是见地要高于前人。这首诗不论思想与艺术,都比前人吊岳飞的诗要高出很多。
对于高启的这首诗,应该与我们前边选析的岳飞《满江红》词并读。在那首词的分析中,我们谈到了岳飞要雪“靖康耻”的问题,指出有南宋高宗在位,就断然不能实现,以及岳飞被害之责究竟在谁身上的问题。在那里我们引了明代画家文徵明写的感慨岳飞际遇《满江红》的下半片;下半片说秦桧害岳飞,所以能实现得了,不过是因为宋高宗有这个需要,如果不“逢其欲”,就决难实现。这看法是深刻的。但是,在此读了高启的这首诗,就会发现,比文徵明早生一百多年的高启,早就把岳飞之屈死的主要责任记到了宋高宗的身上。置岳飞于死地,请上方剑者是秦桧,鸟未尽而“自藏弓”者却是那个供在高庙里的宋高宗。这诗写得有艺术的含蓄之处,但其中的意向却十分明确的。在封建君主当权的制度下,即使谈历史,也不能随便说某某皇帝的不是,除非那几个有如陈后主之类的“软靶子”,说几句坏话无关紧要,其余的可要小心。高启在明初即敢直道历史是非,说出令朱洪武听后要恼火的“高庙自藏弓”,仅此也就是罪莫大焉的异端了。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高启在哭别人的时候,当朝斩杀异己的屠刀,已经移向他的头上了。曹雪芹《好了歌解注》中有句:“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可以说是概括有高启的遭遇了。后代人很少有哭高启者,原因可能是高的功劳没有岳飞大,朱洪武身边没有一个可为挨骂替身的秦桧,何况他又是一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功业赫赫,不能轻易唐突。但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诗人,高启还是会被人记住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