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这首词题作“梦孚若”。孚若,姓方名信孺。刘、方二人同乡,友情至笃。刘克庄在《挽方孚若寺丞》诗中写道:“诗里得朋卿与我,酒边争霸世无人。”可见二人鱼水相得。孚若生前力主抗金,但却未得到重用。词作就是通过对孚若的思念和推崇,抒发了作者自己抗金报国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上阕从虚处着笔,写的是梦境。开头一语设问,点明老友梦中相逢,联袂游览名胜。宝钗楼,铜雀台,一在陕西,一在河南,都属已经沦陷的中原地区,却梦想在那里相逢,意在表明收复中原乃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于是他们请厨师摆上东海的鲸鱼宴席,开怀畅饮;骑上西域产的骏马,尽情游乐。“唤厨人”四句写得生动、豪迈,显示了作者心情的兴奋和激动。“天下英雄”三句,借《三国志·先主传》曹操对刘备所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的话,以英雄自比并比孚若,表示了二人戮力同心,匡扶社稷的豪情壮志。末三句写得最为神奇,梦想他们招来天下奇才勇士,调动千军万马,踏遍燕赵中原,追杀敌人,保卫国土。刘克庄在《梦孚若》诗中也曾写道:“寤寐中原独着鞭,往来绝域几餐毡。”诗句词句表达的都是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赤诚的爱国热情,读来令人感到豪情贯日,气吞山河!
下阕由虚到实,由梦境到梦觉,重在通过对现实的议论,表现作者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过片两句,承上启下。“饮酣”句承上,写作者壮怀未泯,好梦难醒,虽鼓声震天而不惊;“谁信”句启下,“晨鸡”暗用祖逖北伐中夜闻鸡起舞事,以祖逖自比,亦见报国雄心。但梦醒后面对的现实毕竟和梦境相去太远,现实情况依然是朝廷腐败,国土沦丧,壮志难酬,这不能不使作者产生无限的感慨和愤懑。这种感慨和愤懑全在下边的抒情和议论中表现出来。“叹年光”四句,抒发作者无路请缨、坐失报国良机的忧愤,和岳飞《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空悲切”所表现的是同样的悲壮感情。“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不是庆幸,而是愤激,人老了,即令报国机会来了,也等于没来! “使李将军”三句,引用典故,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史记·李将军列传》:汉文帝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作者在这里稍加点改,以文入词,颇有天然去雕饰之妙。以上七句,议论成份极重,但并无枯涩之弊,而是十分熨贴自然。以文为词,多用议论是刘克庄的特点,他把这一特点运用到词的创作上,有得也有失。但在这里却运用得自然、生动,为这首词增添了光彩。结尾三句,直叙作者梦醒后激愤地披衣而起的举动,使诗人忧国伤时、慷慨生哀的形象鲜明地站在读者面前。这和梦境中以英雄自许、沙场征战的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对比中,使人更具体地感到作者虽然怀才不遇,但却执着地忧国爱国。这个形象化的结尾,深沉隽永,耐人寻味,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