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太湖风景名胜区·天平山》诗词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太湖风景名胜区·天平山》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苏州城西南14公里处,海拔221米,是木渎景区诸山中最高峻的一座。因其山尖高接云天,常有白色云雾缭绕,所以古时又称白云山。因其山顶正平,仿佛与天齐平,故名天平。天平山周围群峰环抱,众山林立,气势雄浑。山上岩石纵横错落,形状怪异,“一峰复一峰,峰峰作笏立”,形成了“万笏朝天”的奇观,真是“万笏皆从平地起,一峰带插白云中”。天平山以怪、清泉和古枫并称为“三绝”。白云泉位于怪石嶙峋的石壁中,常年不竭,清澈如镜,净而甘冽。因唐代诗人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的诗句而得名。唐代《茶经》的作者、被人誉为茶圣的陆羽将此泉品之为“吴中第一泉”。旧时,寺僧以竹管接入一石盂中,色白如乳,故又称“钵盂泉”。天平还以枫林闻名于世。山麓枫树林中古木参天,枝干挺拔,姿态千异,气势雄壮。霜降前后,层林尽染,蔚为壮观。这片枫林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来的,原有400余株,现仅存174株,距今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天平枫树,入秋以后,树叶由青变黄,接着由黄变橙,再由橙变红,由红变紫,称为“五色枫”或“五彩枫”。置身枫林,但见五色缤纷,妍丽动人。天平山亦称范坟山,因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先祖祠墓在此,朝廷便把此山赐给范仲淹为家山,故亦称赐山。天平山麓有一组精美小巧的亭台楼阁建筑群统称天平山庄,这里原为北宋时的白云寺,后改为范文正公功德院。乾隆首次南巡时改名高义园。范仲淹幼时家贫,身居高位后,曾捐宅立义庄,救助同族穷人。“高义”两字,典出唐代杜甫“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诗句。

〔古诗文赏析〕 白 云 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此山在吴中最为蝤粹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52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 自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 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山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涌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何国治)

〔现代散文〕 说实在的,天平山并不太高,但巍然突兀,显得有点超然。且群峰拱揖。山顶正平。有望湖台,即远公庵遗址。山半有亭,是白云泉之所由出。山下有范仲淹墓,旁即范氏义庄,后辟为园,故又名范坟山,和灵岩山下的韩世忠墓并垂不朽。这山的石头非常奇怪,一根根地朝天矗立,故称“万笏朝天”,人们也就刻了这四个大字在山顶上。从此人们叫这山为笏林山或万笏林。群石如林,森然挺立,故名。

天平山上松柏错落,还夹着枫林一簇。春日里,绿荫中白石林林,捉松涛,闻鸟语,清幽无比;若秋日枫红,停车爱晚,更自有一番情调。但一般来说,这山土少,林木亦不见茂密,惟石笋独得瘦秀之致。只是这山的红叶,是道道地地的枫叶;而栖霞、招隐诸山却很少枫叶,多的是乌桕之类。一到深秋,天平山的枫林经霜,远远看去,红艳如火,十分的耀目。加以山上还有老桂千本,山径盘行,石湖明碧,入秋金粟飘香,花雨缤纷,尤为江南胜地。

打从白云寺上行便至石峡。俗称一线天,阻路重崖,形如巨斧中劈,截然两分,高陡而仄迫,其下仅容一人通过,初入如坠谷底,抬头仰望,天如一线。出此,地名“中白云”,原有石寺已毁。人而至此,确为眺望佳所,姑苏全城可以一望无遗。远眺太湖风帆,京苏公路犹如环带,江南秀丽,全在眼帘之中。

过此,山行渐高,路径延迂而崎岖,自左向右绕,穿行于奇岩怪石中。没多久,往东望去,一峰如锥,截然卓立,这便是卓笔峰。继续攀高,远近群冈,尽收眼底。途中又见有大小两石屋;大石屋三面壁立,上覆巨石,酷似一屋,它正坠着于危岩峻壁之处,山风呼啸,摇摇欲坠;小石屋则位于路旁,形体较小,所入亦平夷,然亦绝似一屋。沿途风光美丽,游后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天平山最令人难忘的是山上的唐伯虎和秋香共植的五株古松,一一由磐石中生长出来,那干节和姿态都生长得非常美妙;此外,上山的代步工具有一种肩舆,当地的人称它为“八卦轿”,有的是兄弟或夫妇两人合抬,有的是父子或父女两人合抬,也有的是翁媳或婆媳两人合抬,那是别处地方所不易一见的现象。

(林藜)

〔民间文学〕 苏州的天平山又叫范坟山,后山有范氏祖坟的遗迹。这里是宋朝范仲淹居住过的地方。

范仲淹是苏州香山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住过天平山脚下的咒钵庵,每日三餐茶饭很难周全。据说,他们在最穷苦的时候,每天烧一顿粥放在盆子里凝冻,然后划成一块块充饥;下粥的菜只能吃几茎咸菜。范仲淹每日苦读书,有一次娘问他:“儿啊,你这样刻苦攻读究竟为了啥?”范仲淹回答说:“我将来要做一个好官。”娘听了这话,什么也没说,只是摇头叹息,后来范仲淹赶考,中了第七名进士,以后官越做越大,直到做了当朝副宰相。他看到当时做官的个个都是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才想到娘活着的时候一听到他要做官就摇头叹息的道理。

范仲淹为官清正、为人正直,不畏权势,老百姓都信任他,愿意听他的话。有一次,他接到家书,说同宗同姓的年轻人都放下锄头,不事耕作,一心想做官,抱着书本闭门读书,把大片良田都荒芜了。他忧心如焚,赶紧回乡,想说服那些年轻人打消一心要做官的念头。他说:“当今做官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却骑在老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你们愿意做这样的官吗?”年轻人回答说:“我们不要做这样的官,我们要做象大人一样的清官。”范仲淹说:“我看如今奸臣当道,清官是做不成的。”说着便把自己做了官却不能报效国家、有益百姓的苦衷说了一遍。年轻人听了范仲淹的话觉得蛮有道理,于是就问范仲淹学些什么好?范仲淹说:“学会一技半能,搬搬砖头、锯锯木头,学会筑房造屋也好哇!”

从此,苏州香山的年轻人就丢掉一心想做官的念头,人人都学起筑房造屋的本领来。后来技术越做越精,逐渐有了名声,远近乡邻东也请西也邀,日子越过越兴旺,手艺一代一代传下来。直到现在,苏州香山木匠最最有名。香山木匠大多姓范,叫“范木匠”。

有一次,范仲淹回乡,有个风水先生讨好他,对他说:“苏州城内的护龙街象条龙,南是龙头,北是龙尾。城南有块福地,如果建造住宅,子子孙孙可以做官,享受荣华富贵。”范仲淹便命人在这里大兴土木,造了一座雄伟、高大的房子。等到新屋落成。大家都来祝贺时。范仲淹对大家说,这里既然是块福地,我就在这里造一座学宫,让读书人有个好地方攻读诗书。后来,苏州确实培养了不少有学问的读书人。

范仲淹对宋朝皇帝忠心耿耿,直言进谏,反而遭到奸臣诬陷,到了晚年,将他贬官回乡。有一次,他在天平山听到一个风水先生说:“这座山上的石头有如乱箭穿胸,是块‘五虎扑羊’的绝地,谁要是葬在这里,他的后辈永生永世做不了官。”范仲淹听了,反而要花钱在山上买这块绝地,为的是避免子孙后代再做官。

范仲淹死后,忽然天气骤变,来了 一阵狂风暴雨,所有的山石都竖立起来,犹如宰相上朝时手中的“笏” 一样,朝天矗立,这就是有名的天平山上的“万笏朝天”的奇景,好象是在纪念这位忠贞不阿的范文正公。

(袁震 韩德珠 金煦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