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金柱塔》原文、赏析、鉴赏
座落在当涂县城西2.5公里,姑溪河注入长江口处。据《当涂县志》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民间掘土,得一宋时藏金窖。县令章嘉祯以其金购民田为塔基,垒土成阜,不到一年建成此塔。初名金淋,不久改为今名,含有“非金而有金肋,非柱而有柱形”之意。金柱塔是一座风水塔。当涂三面环山,西面姑溪直泻长江,“风水家”以为对地方不吉,须建浮屠以镇之。塔为石砖砌成,六角七层,高约33米,有石阶而上。内壁有石刻浮雕。因久受江潮冲击,岸基崩蚀,塔圮。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并造一堂一亭于塔下,周围植以花竹。现堂、亭俱废,仅存孤塔,屹立江边。登临塔顶,翠螺之秀、天门之险,青山隐隐,扬子滔滔,尽收眼底。
〔古诗文赏析〕 金 柱 塔 明·梅淳
孤标窣堵郡城西,蜡屐争疲百尺梯。
出岫双蛾云际隐,当轩百雉树中迷。
金柱塔,耸立在安徽省当涂县,城西姑溪河入江。当涂三面环山,西面的姑溪河自此直泻长江。明代万历年间,“风水家”一致认为这样的地势环境不太吉利,需建塔以镇邪气。因此,金柱塔起初是作为一座风水塔而垒建起来的。明人梅淳的《金柱塔》一诗在远近交替、静动对比的生动描绘中,集中展现出金柱古塔四幅变幻多姿的美丽图景。
诗人慕名来到郡城当涂,兴奋地踏上通往古塔的绿堤,抬头远望,摄下了金柱古塔的第一幅图画:“孤标窣堵郡城西”,在城郭的西郊,一座石砖砌成的百尺高塔巍然屹立。塔下,妩媚宛转的姑溪河淙淙作响,欢快流淌。河的西岸,绿树翠竹,绵延千里,远接天际。溪水中倒映着六角玲珑的古塔之影,隔水相望,宛若茫茫江心的一只航标,分外醒目。
如此景致,怎么不令人心驰而神往呢?果然,原先作为村民野老祭祀风水之神的圣地宝塔以其独具的秀美古朴,招徕了众多游者,一饱眼福,文人墨客也竞相前来,览物寄情。这不,诗人梅淳已穿溪而过,来到了金柱塔前,一幅“蜡屐争疲百尺梯”的生动图景展现在他的眼前。只见:祭者,熙熙攘攘,争先恐后;游者,前拥后挤,络绎不绝。塔上塔下,万头攒动,欢笑之声,不绝于耳。见此情景,诗人也不甘落后,他脚下涂蜡的木屐,走进塔内,兴致勃勃地加入登塔者的行列之中,随着人流,轻快敏捷地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然而,跻攀百尺危塔的确不是容易之举,渐渐地,脚下的蜡屐开始沉重,微微喘息之声也隐隐可闻。可是,当他们正欲停下来休息片刻时,自塔顶传来的阵阵欢呼之声就象电磁波一样强烈地吸引这群游人,争奇好胜的心理促使忘却疲劳,蜂拥而上,构成“争疲百尺梯”的生动画面。首句自远处着笔,极写金柱古塔的四周静景,此句转而写远景,穷形祭者游人的“争疲”动态,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对比鲜明,相得益彰。
登临塔顶,诗人转而又写远景,“出岫双蛾云际隐”这一句,勾勒出金柱塔总的背景环境。通过塔门极目四望,只见云雾一片,团团生烟;层峦叠嶂,宛延起伏。翠螺亭的秀丽幽美,天门山的险峻奇伟,还有穹窿盘礴的大青山都尽收眼底。顺着滔滔不息的杨子江,放眼望去,不远处的东西梁山,夹江相对,隔水相望,恰似一对蛾眉。元代著名的画家赵孟頫在凭吊李白时,有诗句曰:“两眉今日为君开”,此处“两眉”就是指李白《望天门山》中“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东西梁山。诗人从金柱塔上望过去,只见两山耸峙,状如蛾眉,茫茫天际外,“双蛾”迷离朦胧、若隐若现。
登塔望山,景色如此壮丽,凭窗赏景,亦别有生意。“当轩百雉树中迷”凭临古塔之窗,俯首观看,则见绿草繁花、碧树秀竹,树中百雉迷恋此景,乐而忘归。它们或飞旋于花草丛里,或雀跃于竹树林中。此句诗人从远眺转向眼前之景的描绘,化静为动,摄下个“金柱古塔旁”“百雉树中迷”这幅情趣盎然、极富生机的动人图画。
诗人似乎告诉人们,金柱塔有这般景致,难道不应当登塔远眺,驻足赏玩吗?
(张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