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二十四桥景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扬州瘦西湖公园,是新近修复的著名风景区。二十四桥,亦名念四桥,昔为砖砌桥墩,上铺木板,围以红栏。桥临吴姓住宅。桥畔遍植芍药,故有红药桥、吴家砖桥之称。二十四桥之名,源于隋代,相传隋炀帝在月夜曾偕宫女24人吹箫于此,故名。关于二十四桥,历史上尚有两种说法,一说该桥仅1座,一说共24座。历代骚人墨客多喜吟咏此桥,尤以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著称,桥因此而名闻遐迩。二十四桥景区由玲珑花界、熙春台、新二十四桥、望春楼、长廊等景点构成,建筑总面积1588平方米。玲珑花界的建筑玲珑剔透、布局疏密相间,外形高低错落,色彩淡雅。熙春台系二十四桥景区主体建筑,位于古念四河道中心,面对五亭桥。主楼两层,建筑飞檐反宇,上覆五色琉璃瓦,柱壁屏障,皆绘云气,两侧联以曲廊,左侧曲廊饰以琉璃瓦,通以十字阁,右侧连以露台复廊,周围峰峦重迭,洞穴幽深,道路回环,洞顶建有重檐小亭,楼前铺以平台、围以石栏,露台纵可方轨,横可跃马。整组建筑群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每当夕阳西下,一派金碧。二十四桥由汉白玉砌成,雅致秀丽,反映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情趣。二十四桥景区的建筑,保持了扬州园林“视野之开阔为苏州园林之不及,而相互呼应又较杭州西湖为紧凑”的布局,达到了“略成小筑,足征大观”的清秀、朴实的自然景观的意境。
〔古诗文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公元833—835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在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葛晓音)
〔现代散文〕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杜牧的扬州怀旧诗,千百年来被称为吟咏扬州的绝唱。“二十四桥”遂和徐凝的“二分明月”相偕,约定俗成几乎成为扬州的代称。古言:“诗无达诂”,对该诗的辞句,人们似无需作刨根究底的科学界定的。但仍有这么些考证家还是为诗中“二十四桥”打了若干世纪的官司。一说是:“二十四桥”泛指扬州二十四座桥,宋代沈括在他的名著《补笔谈》中即持此说,且一口气为世人有“鼻”有“眼”地排出了二十四座桥名。沈公为“古慎言人也”,他的考证当是可信的。如以此联系杜诗作解,气意通畅,诗趣盎然。可到了清代,李斗却不肯苟同先贤,他跑出来凿凿其言道:所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他肯定“二十四桥”实为一座桥、更方位性地标出了桥的落脚处。《扬州鼓吹词序》则又提供出有关传言之种种,或曰:“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於此,故名。”更有言及:二十四美人是和风流皇帝扬广同吹箫於此桥上,而命此桥名的,如民国文人易君左即主此说。扬州人出於可以理解的因由,都宁愿倾向於后说。我以为,如作科学考证,持前说是对的;但如丰富诗作的艺术内涵,则持后说又有何妨?因为对待艺术,态度宽容是可取的。举例为证,苏东坡为了“几经洗磨认前朝”,文兴大发,曾写出过前后两篇《赤壁赋》,如作科学界定,他写的那个赤壁,其实并非是吴魏鏖兵的赤壁,这种讹误原应笑掉人的大牙的。但作为艺术,自宋以后,人皆予充分的认同,且愿击节赞赏,谓此乃千古奇文也,历史真实的曹操,本是一位在政治、军事、文学各领域都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大人物,可在《三国演义》里,他竟被塑为万世无匹的奸雄典型。迄今没见有哪个憨头敢于冒失地坚持用曹操的历史真实来批驳被演义了的“曹操”的艺术真实。因此,对於扬州人的心态我给予尊重,赞赏他们重建了二十四桥,亦赞赏其在“熙春台”后的重建方位;更接受邀约欣然定下了《二十四桥重建记》,并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扬州历史和隋唐历史是断不可分的,“借二十四桥”一桥,以更多地蓄涵隋唐流风,是“断云发山色,轻风漾水光”之义也,故我写道:“西向熙春台,喻石为云,磨漆壁面,娉婷然《玉女吟月图》现焉。箫笛无声,若乐音盈耳;琴筝寂然,似《霓裳》可闻。笼灯氤氲,霞晖缭绕,或幻或梦,烘托即出杜诗韵致矣。”以此,我进而言曰:“帝王有知,杜公诗魂,得毋惊人世之迥殊,而欲歌盛世之今胜昔乎?”
(梅汝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