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中江塔》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芜湖市西,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始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康熙八年(1668年)竣工。古时人们把长江从九江至京口(今镇江)的一段称为中江,芜湖又居其中,故此塔称中江塔。中江塔的前身可能是一座具有灯塔意义的小塔,由本地渔民集资兴建于东晋时代。渔民们每夜轮替在塔内点灯守宿,给夜行渔船导航。明末清初建立的中江塔,是一座“以镇水口”的风水宝塔,此塔一成,象征“文笔插天,官星鼎峙人文秀发,闾阎殷富,风俗贞良。”中江塔高约35米,底周长约40米,系砖石结构。塔身7层。顶层为塔顶,2至6层为8面8角,每层各有一门,每门两边各有一窗,夜间置灯,引导夜航渔船返港。旧时塔旁有取南宋诗人谢脁“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诗意,而命名的识舟亭,以及吴波亭、雄观亭、清风楼。今亭、楼俱废,唯中江塔巍然屹立在江边矶石上。
〔古诗文赏析〕 喜中江塔落成 清·张明象
江上芙蓉耸碧空,当天影接水晶宫。
龙雷不动千秋古,金石常标一柱雄。
势合晴岚回地轴,光腾宝物见神功。
帆樯客过从今望,共识题名上国同。
根据诗题,可见此诗是为庆贺中江塔落成而作。“江上芙蓉”的称誉,看来与此诗有关。
首句何以出言便点出“江上芙蓉”四字?“芙蓉”是虚指,用来比喻此塔如芙蓉般的秀丽。若从形态而言,塔状与芙蓉相差甚远,而就神韵而言,细细体味,那秀颀灵动的塔身似乎真有那种味道。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这塔愈发显得优美动人。“耸碧空”,“耸”字见塔之高。“当天影接水晶宫”,当天,当即,即日之意。此塔一建成,其水中的倒影就与水晶宫相接了。其意仍是言塔之高,不过是从水下倒影来反衬罢了。“水晶宫”,是传说中用水晶构成的宫殿,也指龙宫。此处显然与塔的功用有关。有中江塔指引航向,江上的来往船只从此免受颠覆之苦,其“矛头”——塔尖直接指向龙宫,似在给龙王一个警告。
塔的高大秀颀如此,而其坚固持久与作用在中间两联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和夸张:“龙雷不动千秋古,金石常标一柱雄”。巍然屹立的中江塔任凭风吹雨打雷击,坚韧不拔,千秋永存,坚固耐久,以此称雄。“势合晴岚回地轴,光腾宝物见神功”。前句说塔势之高,与云雾汇合,大地四方以之为中心,有宝物光芒四射,指引航程,神功于此可见。
“帆樯客过从今望,共识题名上国同”上国,本指楚国的上游地带,芜湖原属楚地,故推而广之,以整个长江流域中部为“上国”。尾联意思是说,从今而后,在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客船,都会注目于中江塔,楚江流域内的人们都会认识知道它的名字了。
在诗人看来,中江塔是作为一个具有实用性的指路航标塔而建立的,他所赞美的是它的雄伟挺拔、坚固耐用、造型秀丽及其功用、影响。时至今日,此塔仍具有引航功能,但与现代化的建筑群相比,它的外形似已不足称道了,而作为古建筑却又具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周家群)
〔现代散文〕 在青弋江汇入长江之中的右侧,有一座拔地而起,镇视长江、青弋江的明代砖塔。这便是“中江塔”。我常常来到塔下,浴着江风,眺望浩瀚的长江之水天上来,注目着江面上船走帆去,每每便生出许多感慨来。
往昔,水上行走的均是木舟,木舟难以抵御风浪,因而只能在青弋江内泊停,而不在水急浪大的长江侧停歇。那么,这威镇弋江水口的中江塔前必是很繁忙的了。据史书载,当年这里店肆密布,货物翔集,是个繁华的码头。离中江塔不远处曾有一“吴波亭”,亭飞檐翘角,六根油漆红柱支撑着,矗立在大麻石垒起的高台上,有梯形石阶伸向水里,两边扶手栏杆游廊联结江岸。这里既是迎送官舟之处,又是月白风清之夜、欣赏江天景色的所在,当年曾被列为芜湖八景之一,称为“吴波秋月”。因战火迭起,吴波亭已焚毁不存,如今只剩中江塔寂寞地指向中天。
中江塔是一座风水塔,从长江江面远远望去,塔如巨戟竖指蓝天,象征“文笔插天,官星鼎峙,人文秀发,间阎殷富,风俗贞良”。挺拔雄伟的中江塔屹立江岸,峥嵘突兀,有半入江心半入云的气势。如从长江上游江面上,更能清楚地望到挺秀的塔影,故被古代诗人誉为“江上芙蓉”。
沿中江塔下大路西行,便行走在了名闻遐迩的“十里长街”上。十里长街贴青弋江向东延伸,这里有碾出道道车辙的石板街面,有古色古香的商栈建筑。置身其中,犹如置身于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沿街的店面不大,但由于是前店后坊的格局,所以很富纵深感。当年,这里老店代传,新店增设,市面繁荣,三教九流、士农工商聚于此处,其热闹之景象,是可想而知的。清咸丰年间,长街横遭兵灾,破坏殆尽,直到光绪期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形成米市后,长街才又复兴起来。这时的长街的店号中,著名的有胡开文笔墨店,张恒春药店、金隆兴菜馆、鼎泰酱园等。随着芜湖米市的形成,长街集中了“北连牛渚、历淮阳而达燕蓟”的商品,人们在这里进行贸易交往,常常是“肩摩毂出”,“审声落潮,至夜不休”。《芜湖县志》记载:“十里长街,阛阓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又采布帛繦至而辐辏。”而今,十里长街一些久享盛誉的老店又挂起了金字招牌,小商品批发市场也在此建立。
古老的“十里长街”又焕发了青春。
(个竹 王善德)
〔民间文学〕 传说中江塔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位行善积德的老渔民黄善人而建造的。
在东晋时期,江边的荒洲上居住着许多以打鱼为生的穷人,其中有个姓黄的渔民,原籍江西,是个捕鱼捉蟹的能手,熟知芜湖上下数十里江面上的险滩恶浪,回浪漩涡。若遇江上船只失事,他便划着小船赶去抢救,并且从不收取半文报酬。于是,这一带的人们都亲切地称颂他为“黄善人”。数十年过去,风浪在黄善人脸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也梳白了他的头发和胡子。他的四个儿子也已长大成人,他们便接替了父业,上船打鱼。他们同父亲一样,勤劳勇敢,每天捕鱼到天黑才返航。为了儿子们和来往船只的安全,黄善人在岸边竖起了一根木杆,晚上,挂上一盏灯笼,以便人们根据灯光辨认方向安全归来。后来,由黄善人发起,渔民们捐款建起了一座小灯塔。
黄善人去世后,儿孙们继承了他的遗志,天天轮流在塔内住宿,照管灯光,并随时驾舟去援救江上出事的船只。一千多年过去了,但黄善人故事至今却仍在民间传诵。
(张孝康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