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浦大桥》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南码头。为黄浦江上第二桥。1988年12月15日动工,1991年底通车。全长7995米,是我国最大跨径的城市交通大桥,在世界同类桥梁中名列第三。主桥采用双塔双索迭合梁拉桥结构,长846米。其中主桥长423米。路面设6车道。设计时速为50公里,汽车过桥需时7分钟。桥下净高46米,可通行5.5万吨级巨轮。引桥总长7149米。其中浦东引桥长3749米,浦西为3400米。西岸引桥及配套道路占地约17.5万平方米。机动车每日通行量可达5万辆。总投资8.2亿元。此桥被列为1991年度上海市头号重点建设工程,建成之后,对加快浦东开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上海的观光旅游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景点。
〔现代散文〕 上海没有高山,没有大川。长江、黄河,按这个等量级,黄浦江是排不上号的。现在,横贯浦江东西,浑身进发着改革开放时代气息的南浦大桥,代表自己的母亲河实现了一次出色的超越:它的宏伟壮观不仅使长江大桥、黄河大桥为之刮目,就是和世界上同类大桥相比,也毫不逊色。
我是在大桥开放观光的日子登上大桥的。万头攒动,人山人海,仿佛置身节日中的天安门广场。我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即使可容十万人登临的桥面,也不能和天安门广场相比,我是被它的宏大壮阔的气魄震撼了。头顶蓝天白云,脚下江水滔滔。仰望两端154米高的巍峨桥塔直指苍穹,桥塔的四根塔柱犹如四尊超级金刚,伸出180条长臂把每日可容5万辆车通过的桥面牢牢抓在手中,这是多大的气魄?天安门广场有这个气魄,长城有这个气魄,泰山有这个气魄,长江有这个气魄,黄河有这个气魄,如今南浦大桥也有这个气魄。电梯把我拉升上桥塔,极目四望,浦东浦西联成一片尽收眼底,近年来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在四周都成了小弟弟。俯视桥下,那感觉象是乘飞机从高空降落,房屋、车辆、行人似在深圳“绵绣中华”园所见的那样,都经过了微缩处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心情竟和登上泰山之巅相似。我注视着桥上壮观的洪流,无论是笑语喧哗的青年男女,还是沉思遐想的老人,从他们眼里,我看到的不是在轮渡口司空见惯的那种焦灼烦躁、牢骚满腹,这是完全不同的目光,是我在那些胜利到达八达岭、南天门的攀登者身上所见到过的那种梦想实现了才有的兴奋喜悦的目光,然而又比那种目光含有更多的内涵。了解这种内涵也许需要回顾一点历史。上海人第一次看见钢架大桥是在1907年。这座架在与黄浦江交汇处的苏州河口的大桥,与外滩那些用鸟黑发亮的大理石和嵌着洁白晶粒的花岗岩盖起来的一幢幢希腊、罗马式大楼一起,曾经作为近代半殖民地上海的缩影和象征,既凝结着上海儿女的智慧和汗水,又沉重地压在上海人民的心头。上海人民早已用自己英勇的斗争和辛勤的劳动创造洗雪了往昔的屈辱,而大桥体现出的新的光荣,标志着上海人的精神、上海人的创造力又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观光的洪流在桥上移动得很慢,人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愿漏下任何一个视角。人挤得闪不开身子,端着相机的摄影师还是应接不暇。人们不是带着过江这个实用目的上桥,而是来欣赏上海儿女征服自然的新的伟绩,来汲取精神的滋养,来获得轻松的审美享受。一座雄伟的建筑,总是力和美的结合。听到桥的塔柱象四尊巨型金刚你可别吓着,它们并不怒目圆睁,倒象一支配合默契的乐队,操弄着根根弦索都有碗口粗的竖琴,弹拨着走向新世纪的音乐。盘旋而上的引桥,则象飘逸流畅的音符,蕴含着无限的情味。引桥下面留出的巨大空间,公园绿化地带初露端倪。在桥上凝听眺望,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力量倍增!
站在大桥上回眸浦西,我在寻觅那些我所熟悉的留下我许多难忘记忆的地方:外白渡桥和外滩,大世界和城隍庙,它们曾在漫长岁月里被不同层次的人们视为上海的标志和象征,都淹没在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建筑群里不见了。现在上海人为自己的城市树立了一个新的象征,它标志的是一种新的高度、新的视野。遥望浦东,建筑疏落,未具规模,但蓝图已经绘就,对前景的憧憬不是美丽的乌托邦。南浦大桥实现的超越,给上海儿女身上注入一股强大的热流,他们终于填补了一项世纪性的空白,在这最后十年里,他们还正在继续填补地铁这又一项世纪性的空白。他们积聚力量造成的新的起点是如此坚实,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在跨向新世纪的舞台上,他们会给母亲增添光彩的更辉煌的演出!
(史中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