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芜湖·广济寺》诗词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芜湖·广济寺》原文、赏析、鉴赏

座落在芜湖市赭山风景区西南麓。原名永清寺,又称广济院。始建于唐乾宁年间,唐光化年间署名水清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广济寺。明清两朝均有修葺。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广济寺依山构筑,殿殿相接,层层高叠。全寺有殿堂四重,自下而上有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最上一重主殿——地藏殿,系仿九华山肉身殿而建。殿前有一株银杏树,相传宋代所植,高五六丈,两人围抱,叶茂枝繁,华盖浓荫。寺内有大小佛像75尊。相传唐永徵四年(公元653年),新罗王金乔觉云游中华,先抵芜湖赭山,后定居九华,世称金地藏,肉身仍在九华。后人为纪念他,在赭山建造广济寺。凡去九华朝拜进香,必先至广济寺进香,以求一路平安。故广济寺又称“小九华”、“九华行宫”。历代佛教圣地,香火旺盛。世传寺内藏有金印,价值连城,系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为纪念金地藏而用砂金铸成。历代俗人欲入佛门修行,除削发受戒,获得官发牒度外,还必须盖有此印,方被认可为僧。寺内有赭塔,寺旁有滴翠轩遗址。今广济寺系1984年按清光绪年间形制所重建,1983年被列全国重点寺庙。

〔古诗文赏析〕 广 济 院 明·周讷

岩壑晴尤好,芳菲春更繁。

塔高平野迥,寺废故基存。

好鸟啼烟树,飞花袭酒尊。

踏青惟尽醉,回首欲黄昏。

“岩壑晴尤好,芳菲春更繁。”广济寺依山构造,背山面湖,居高临下。特别是晴日,红岩烁烁,更增添了佛门圣地的庄严和肃穆。当春天来临,更是林木蓊郁,遮天蔽日,芳草菲菲,翠微环合。“岩壑”表明广济寺居高临下的气势。“繁”则使人联想到广济寺在浓阴覆盖下,在绿树掩映中的悠静和深邃。红岩绿树相间,色彩对比浓郁又强烈,浑厚的岩石,古朴的寺庙,这些都如一幅油彩画,留给人无穷的品味。

“塔高平野迥,寺废故基存。”登上寺边的赭塔可望见远处陇畴阡陌;看山下云气腾涌。镜湖上万道金光闪烁,云天相接处则是点点帆影,万千气象尽收眼底。虽然眼前的古寺有点衰败,然而它那壮观的风貌依然可见。诗的前四句好比一幅画的底蕴,奠定了广济寺作为历代佛教圣地所具有的独特的气派。

“好鸟啼烟树,飞花袭酒尊。”寺院周围的树上鸟儿啼啭,随风飘落的残红时时遮盖了饮者的酒樽。有林才有鸟,花多才能盖。这一“啼”一“袭”既有声音又有动作,形象而又具体地写出了广济寺树高花茂,鸟语花香的景观。

“踏青惟尽醉,回首欲黄昏。”在这样的地方游春,能不使人流连忘返吗?游者尽情地沉迷在浓浓的春意中。一个“惟”表达出作者不愿负春光的心态。不觉已是日暮西山,日落影斜,晚霞催归的时候了,最后两句道出游人沉浸在美景中忘乎归宿,那依恋不舍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全诗语言清新,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诗味隽永。

(叶庆华)

〔民间文学〕 芜湖广济寺珍藏的一枚“九龙背纽金印”乃是小九华镇山之宝。要得知它的来历,那就要从地藏王肉身菩萨谈起。传说:金地藏是新罗国的皇族近亲,他打算在中国选择一块龙脉之地,修仙成佛,特地来到江南。发现芜湖赭山有一条“龙脉”,经地藏王试坐,认为此山难以承受佛座之基。当时,芜湖广济寺的住持,被远来的客人真心修仙成佛感动。他陪同地藏王来到青阳境内,举目远观,山峦叠翠、云雾缭绕;九座山峰犹如九龙腾飞。二人徒步登山视察,地藏一看,果真是九龙在此显灵,顿时喜出望外,就此决定在此奠基建庙。住持完成心愿,要告辞地藏归乡。临别之际,地藏王对住持说:一旦我在此山修仙成佛,我将随身的一枚金印赠予你,为芜湖广济寺镇山之宝。数年后,地藏王终于修仙成佛。当天夜里,广济寺的住持梦见地藏菩萨,叫他到江边接印。次日凌晨住持来到江边,见一巨龟驮着金印向岸游来,将印交给了他。住持取印一看,原是八斤半砂金铸成。印文上刻有“地藏利成印章”的字样。此字文笔清晰,苍劲有力,印柄上有九龙环绕之图案。九龙雕刻精巧,神姿各异,栩栩如生。住持得此金印感慨万千,为了对佛爷表达衷情,将芜湖赭山广济寺,按九华山模式,建筑了“一天门”“二圣殿”“八十八踏”“地藏殿”等等。又命名为“小九华”。从此,这枚稀世之宝就成了广济寺的小九华镇山之宝。

(李维强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