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词鉴赏·《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

若论湖山之美呀,

江南堪称第一!

抬眼一望,美景千里呀,

千里尽收眼底。

风流使君您呀,

还能得几回来?

何不在酒杯前醉饮开怀更徘徊。



美丽的沙河塘呀,

华灯万盏初上。

一曲《水调》呀,

悠悠扬扬谁家唱?

一醉饮到夜深静时,

只有一轮明月呀,

伴着一个明澄碧透的琉璃。



【评】

此词题一作《为杭守陈述古作》。熙宁七年(1074)七月,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期满即将离任,宴僚佐于有美堂,苏轼(任杭州通判)即席创作了这首佳篇。傅榦《注坡词》载:“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当时,梅挚出守杭州,仁宗特别制诗以宠赠之,诗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挚遂于吴山之上建堂,即“有美堂”。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起首二句,横空而来,信囗脱出,神态极其洒脱,视野极其开阔。它不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种具体的描述,而是用虚笔写出对杭州湖山的总体印象,容纳了更多的内涵。在这种“抽象的形象”里,读者可以更自由地填充自己心目中的杭州,是烟雨迷蒙,浮屠远立,还是三潭映月,苏堤春晓,都尽可填充在“一望”的空间里。词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之“信”字,大概也是从这一系列的具象感受中升华而成。它当是由“闻”至“信”的演变:以前早闻杭州之美,今日方始信之。“一望弥千里”是对上句之抽象感受的坐实。“弥”字极富神态,使人想见上下天光、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景致,同时,也蕴含了词人的某种心曲意态。

词题《有美堂赠述古》含蕴了美景和友情两个内容,此词也确由这两个主题交映而成:上片前二句写美景,后二句言别情:“使君能得几回来?”山如此之美,而友人却要离去,遂使别离之情平添几多惆怅,而千里湖山会说:使君您“能得几回来”呀!人生如斯,美景难再!让我们醉倒樽前,徘徊高歌吧!

上片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下片四句只写夜景:“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钱塘江,宋时为杭州繁华地区。此时,华灯初上,金黄的灯火辉映在水面上,随着波纹的荡漾散出万千条金色的光带,不知是谁家歌女,唱起了委婉动人的《水调》歌词。《水调》原为唐代大曲,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安史之乱后,“韦青避地广陵,因月夜凭栏于小河上,忽闻舟中唱《水调》者,曰:‘此永新故歌也’”。东坡此处所述,有可能是真的听到了《水调》的乐音,是实景,也有可能是“水调”更宜于眼前之景而用之以代。总之,在水波灯影下,词人为之增添了“水调”的乐音,凄凄婉婉,使人更增加几分惆怅之感。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由起句的“一望弥千里”到换头处的“灯初上”,再到此处的“夜阑风静”,是一个由白天到傍晚再到夜深的时间过程。它写出了词人与众人醉歌徘徊,久久留连之态。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友人之情虽深,西湖之景虽美,大家还是要道别归去的。现在,“一望弥千里”的浩淼空阔早已黯然消退,傍晚时初上的华灯,也已无声地熄灭了,只有一轮明月照着水波,有如一个明澄碧透的“琉璃”。人去楼空,只有无端的怅惘和某种莫名的滋味,在水面上飘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