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贺新郎》
读 史
▲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创作背景】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自少年至老年,手不释卷。他对中国的史书读得很多,一部《二十四史》,他从头至尾通读过,有些纪、传,还反复读过多遍。建国后不久的1952年,他添置了一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武英殿版,共850册的线装本《二十四史》。二十多年中,他在这部书上作了大量的圈点和批注。许多册的封面已磨破,装订线也被磨断,可见研读之勤。除了纪传体的“正史”以外,他还读过许多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的史籍、野史杂著和历史演义。
毛泽东读史,有着很明确的目的。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54年冬,他对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用文学的体裁、文学的语言,形象而艺术地对自己一生的读史、对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作出了诗化的总结。
中国古代诗词的百花园里向来有咏史、读史一类,然而历代作者之所咏、所读,多胶着于某一历史阶段、某类具体的历史事件、某些具体的历史人物、某本史书的某某篇章,且立场、观点每表现出种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毛泽东此词,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了整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眼界开阔,气象恢宏,笔墨纵横挥洒,实为咏史、读史类诗词中革故鼎新的力作。
据当年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在创作此词的1964年春,毛泽东办公之余,全是读《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还叫她也读历史书,先读现代史,再读古代史、近代史,然后读世界史,并给她讲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事。
【注释】
〔人猿句〕相揖别,互相拱手作揖告别。按人、猿本来同祖,有一部分类人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因为劳动促使其手和脑不断发达,从而在距今约300万年以前至五六十万年以前结束了消极适应自然条件的生活阶段,发展成为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的原始人类。从此,人与猿分道扬镳,人类有了社会和社会历史。本句指此而言。
〔只几个二句〕指石器时代。这是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当时,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起初,石器为打制而成,比较粗糙,这便是旧石器时代。后来随着生产的进步,人们开始将石器磨制得精巧而锋利,于是便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援用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的术语,以新石器时代以前为“蒙昧时代”,并称之为“人类的童年”。故毛泽东说,“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时节,时期。
〔铜铁炉句〕铜铁炉,炼铜炼铁的火炉。翻火焰,火焰翻腾。
〔为问句〕猜得,推测出。
〔不过句〕寒热,寒暑,代指“年”。以上三句指石器时代之后的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我国殷商时期已使用青铜器,春秋初年已使用铁器,但青铜时代的上限在什么时候,现在还难以精确地论定,故言“为问何时猜得”。殷商时期距今约3600年至3100年左右,春秋时期距今约2760年至2460年左右,估计中国及世界人类使用铜器和铁器的历史也只有数千年,故言“不过几千寒热”。按词谱,这里应是七字句,上三下四句法。本篇为六字句,稍有未合。然而唐宋时期精通音律的词人倚声填词,因为嘌唱的关系,同一调同一句,字数此出彼入,早有例在先。似此不必深咎。
〔人世句〕《庄子·盗跖》篇假托盗跖语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曰:“尘世难逢开口笑。”宋代洪适《满江红·暮雨萧萧》词曰:“人世难逢开口笑。”都是说人生悲哀多而欢乐少。这里活用来说人间仇恨多而友爱少。
〔上疆场句〕疆场,边境的战场。本作“疆埸”,“疆”、“埸”都是边界的意思;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埸”字形讹为“埸”(“场”的繁体),约定俗成,遂另为一辞。弯弓月,将弓拉开。指刀兵相向,大动干戈。李白《大猎赋》曰:“弯落月之弓。”弓月,弓弛时形如缺月,张时形如满月,故云。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曰:“会挽雕弓如满月。”
〔流遍二句〕这里是倒装,正常语序是“郊原流遍了血”。郊原,原野,指战场。以上四句是说,自铜器时代开始,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维护本阶级或本社会集团的利益,彼此之间总在进行着斗争;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就升级为战争。这里,毛泽东主要是就剥削阶级之间为了争夺剥削和压迫人民的权力,为了掠夺和占有社会财富而进行的不义战争,以及这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深致其慨叹。他对被剥削阶级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战争、正义战争所持的态度则是歌颂,详见下“盗跖庄蹻流誉后”两句。
〔一篇句〕一篇,这里指一部中国古代史。头飞雪,谓头发变花白。这句是说,自己从少年到老年一直都在“读”中国史,不仅从书本上“读”,而且从实践中“读”,即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探究中国历史的真谛,并通过中国史去探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真谛。
〔但记得二句〕谓读中国的旧史书,就正面接受其论述而言,所得甚少,不过记住了几段历史的陈年老账而已。
〔五帝句〕五帝三皇,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号称最“贤明”的八位上古时代的统治者。具体所指,众说不一。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见《世本》卷四《五帝谱》;一说指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见《礼记·月令》;一说指少昊(少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见旧题汉孔安国《尚书序》。三皇,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见《尚书序》;一说指天皇、地皇、泰皇,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一说指伏羲、神农、祝融,见汉代班固《白虎通义·号》;一说指伏羲、女娲、神农,见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卷一《皇霸》引《春秋运斗枢》;一说指虑戏(伏羲)、燧人、神农,见同上书引《礼含文嘉》;一说指天皇、地皇、人皇,见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一一《帝王部》一《天皇氏》引《春秋纬》。神圣,圣明。《汉书》卷四九《晁错传》载晁错语曰:“臣闻五帝神圣。”
〔骗了句〕无涯过客,指历史长河中川流不息、望不到边际的无数过往者。以上二句是说,旧史书上所谓三皇五帝的“神圣”事迹,无非是剥削阶级编造出来的,古往今来不知骗了多少人。
〔有多少句〕风流人物,见前《沁园春·雪》篇“数风流人物”句注文。这句是说,历史上有多少数得着的风流人物呢?以问句提唱,一方面含有旧史书上所标榜的帝王将相都不足称道的意思,一方面也逗引出下文对被剥削阶级中的英雄人物的歌颂之辞。
〔盗跖句〕盗跖,相传是春秋末期奴隶起义的领袖。名“跖”,“盗”是剥削阶级加给他的诬蔑称号。《庄子·盗跖》篇说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堡)”。《荀子·不苟》篇曰:“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庄蹻,相传是战国时期楚国奴隶起义的领袖。《韩非子·喻老》篇说,楚庄王时,“庄蹻为盗于境内”。汉代王充《论衡·命义》篇曰:“盗跖、庄蹻横行天下,聚党数千。”流誉,美名流传。按,古籍中提及跖、蹻,一般都作贬辞,这里所谓“流誉”,是以被历来的剥削阶级谩骂为荣的说法。
〔更陈王句〕更,更有。陈王,即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他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起初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被征戍边,途中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率同行戍卒900人揭竿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为王。后来,秦军以优势兵力围攻陈县,他率军奋战,失利后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被叛徒杀害。其事迹与“陈王”之称,都见于《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陈胜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虽为时不久即告失败,但对于摧毁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有首先发难的大功。挥黄钺,《书·周书·牧誓》篇曰:“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挥)。”是记周武王率义师讨伐商纣王时的情景。这里借指陈胜起义反秦。黄钺,以黄金制作或以黄金为饰的一种长柄的斧形兵器,是古代君王的专用品。以上二句意思是说,只有领导被剥削阶级的群众起来革命的英雄,才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
〔歌未竟〕歌,吟咏。未竟,未结束。
〔东方白〕杜甫《东屯月夜》诗曰:“月转东方白。”又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曰:“吟诗一夜东方白。”以上二句是说,自己夜吟此词,尚未终篇,不觉天已破晓。此外,“东方白”亦有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意义,喻示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同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别”、“节”、“得”、“热”、“月”、“血”、“雪”、“迹”、“客”、“物”、“钺”、“白”。按“别”、“节”、“热”、“月”、“血”、“雪”、“物”、“钺”八字与“得”、“迹”、“客”、“白”四字本不在同一韵部,这里是用方音取叶。
【修改情况】
据毛泽东手书此词墨迹,上片末二句本书作“洒遍了,郊原血”,“洒”字圈改为“流”;下片首句本书作“一遍读罢头飞雪”,“遍”字圈改为“篇”;第二句本书作“但忆得斑斑点点”,“忆”字圈改为“记”;第五句本书作“骗了无涯过客”,“涯”字先圈改为“穷”,旋又圈改回“涯”;末二句本书作“歌未尽,东方白”,“尽”字圈改为“竟”。
又据吴旭君回忆,1973年冬她为毛泽东誊抄全部诗词稿时,曾专门问过毛泽东,此词手稿上片第五句“为问何时猜得”,第一个字是“为”还是“如”?毛泽东说,是“如”,不是“为”。她请毛泽东在手稿上改一改,毛泽东说:“不要改了,随它去。”下片第七句“盗跖庄蹻流誉后”,毛泽东叫她在抄件上给“盗”字加引号,她请毛泽东在手稿上也改一下,毛泽东说:“不要麻烦了,就这样。”
【鉴赏】
法国诗人雨果在《莎士比亚论》中说:“一切形式都不过是盛着思想的花盆。”思想之美是诗美的最主要方面,“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彩章句为之兵卫”(唐杜牧《答庄充书》)。“以意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同上)。毛泽东这首词就是以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得作品本身占据了时代的高度,具有了一种深刻之美。这种美正体现在词人对历史发展客观进程的认识和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评价上,即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完美地融化在诗人奇特的艺术思维之中。
人类的历史开始于人类的诞生。上片开篇就以让人难以忘怀的五个字写出了人类起源的秘密:从猿到人,“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人类诞生了,这是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拥有着生物突变史上的紧张与痛苦,但词人却将它消融在“揖别”的礼貌所带来的幽默中。作揖告别,本是人类所特有的礼节,而且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但词人让人与猿进行了这个仪式,既言人是从古猿中变化而来,同时又指人与那些未能进化为人的猿类拱手告别,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边各奔前程了。这个“揖别”用得相当形象,谐趣顿生,令人玩味无穷。词人以自己的实绩表明了其“诗要用形象思维”的主张。
终于挺直了脊梁的人类张开双臂拥抱太阳,拥抱生命。但最初的生活是艰难的。“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里,词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巨人的姿态审视自己祖先的生活,轻松而幽默地点出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时代。在这悠久的几百万年中,人类的业绩似乎只有几个磨过了的石头,因为这毕竟是“小儿时节”,是人类的童年时期。不过,童年的人类在慢慢地进步,他们已经由粗糙的打制石器进入到精致的磨制石器阶段。词人选用“磨”字,而不是“打”字,具见其用词之准确、精到。以这近于轻描淡写的两句淡化了人类初期的落后的痛苦,这就增添了一种天真之趣,使人类的童年拥有了一种可爱的单纯之美。这是没有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写照。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与使用,人类告别了石头,由野蛮跨入了文明。“铜铁炉中翻火焰”,形象的借代点明了走出石器时代的人类,经历了铜器时代,又进入了铁器时代。熊熊的炉火中诞生了沉重威严、神秘狞厉的青铜大鼎,铸炼出神光四射、锋利无比的干将莫邪……金属工具的使用与变更是文明发展的标志,人类在金属的光耀下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这文明的阶级社会才几天呢?“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们目前还未弄清石器时代递进到青铜器时代的具体过程,故而这问题无法准确答出。但不管怎样,它终归是短暂的。“不过”显出了词人的漫不经心:铁器时代距今,区区数千年而已,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言外表明人类曾经有过多么漫长的无阶级社会,从而证明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
人类的发展与文明是为了幸福,但先进的工具给人带来的却是痛苦。“尘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这是词人对历史的正确把握。“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前一句化用唐人杜牧诗句。杜诗指人活于世,得意之日少,抒发的是个人在世态炎凉中失意寡欢的感受。此词却包括了整个社会,融进了阶级斗争的新内容,写出了人民大众的悲苦辛酸,具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不论太平盛世,还是动乱岁月,人民总是受压迫、受剥削,何日舒心?何日无忧?更何况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人民时或生活在战火纷飞之中!“流遍了,郊原血。”一个“遍”字便点出了战争的残酷,杀人盈野,流血漂杵,尸积如山。战争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形式,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相残杀的历史,历史的河水已被血染红。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使得人世更难有笑声,而且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在无数大小战争中延宕了。
上片56字,词人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展现了一部惊天动地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运用比兴手法,以形象的诗的语言达到了敷陈其事的效果。
过片“一篇读罢头飞雪”,使全词顺利转入议论的层次。其上勾下连的绝妙正是词家所称道的既藕断丝连,又奇峰突起。词人自少年时期就潜心读史,后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反复总结历史的规律,如今已是满头飞雪的老人,丰富的书本知识与丰富的革命实践使他洞晓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前因后果。“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词人虽未完全否定所谓“正史”的价值,,但他高屋建瓴地看到,由于唯心史观的偏见,旧的史书,从根本上来说,多为陈年老账而已。那些书中所谓“五帝三皇”的贤德圣明、丰功伟绩,不过是种偏见。它们是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以歪曲的历史事实,欺骗了几千年来的无数读者。词人用“神圣事”这一反语对虚伪的历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无情的揭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反抗压迫的行动才是真正神圣的伟业,因此,词人以一“有多少风流人物”的问句,束上启下,既表达了对旧史书中所赞颂的“伪英雄”的怀疑与否定,同时又引出了对历史上真英雄的评价,对劳动人民反抗斗争中的领袖人物的歌颂,使颠倒了的历史又颠倒了过来。
下片最后两句近乎“题外话”的叙述,一语双关,既言自己吟咏未完,天已破晓,把读者沉浸在历史中的思绪又拉回到现实中来,同时又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喻示了中国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此两句作结,全词的情韵即更加深浓。
再三讽咏全词,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这首词的妙处所在。她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纵贯古今,把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进程浓缩在百十字中,意象纷呈,精彩迭出,达到了词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的融合。这种以小摄大,举重若轻的手法,使通篇气势雄阔,境界博大,而且亦庄亦谐,通俗易懂,饶有风趣,可谓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自古咏史之词,似少有能与之颉颃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