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②,天兵怒气冲霄汉③。雾满龙冈千嶂暗④,齐声唤⑤,前头捉了张辉瓒⑥。二十万军重入赣⑦,风烟滚滚来天半⑧。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⑨。
作者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⑩: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①蒋介石在他所策动的反革命内战中,曾经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过五次“围剿”。从1930年10月起,他布置反革命的第一次大“围剿”,纠集了十万兵力。12月,他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即“围剿”军总司令,开始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12月30日乘雾对进入龙冈包围圈内的敌军主力张辉瓒第十八师发起总攻,激战至晚,把敌军全部歼灭,俘获张辉瓒以下官兵九千余人。接着乘胜追击逃至东韶的敌军另一主力谭道源第五十师,又歼灭其一半。两仗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缴枪一万余支,余敌纷纷逃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这首词作于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第二次反“围剿”交战以前。 ②万木,泛指大片大片的林木。霜天,南方地区冬季亦有霜,故称。烂漫,形容色彩的鲜明。本句字面上是写经霜后的红枫林,实亦隐喻我红色苏区。 ③天兵,见前篇“六月天兵征腐恶”句注文。怒气,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卷一○《勾践伐吴外传》载春秋时越王勾践语曰:“今蛙虫无知之物,见敌而有怒气。”霄汉,高空。霄,云霄。汉,天河、银河。以上二句写第一次反“围剿”战斗打响以前,以下三句则写龙冈战役。 ④龙冈,江西永丰南部的一个小镇,周围山峦重叠,地形险要。千嶂,泛指群峰。嶂,高峻如屏障的山峰。据红军老战士们回忆,龙冈之战的那一天确有大雾,“雾满”云云,是纪实。 ⑤谓红军战士齐声传呼报捷。 ⑥张辉瓒(1884—1931),字石侯,长沙人。1911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长期在湘军及由湘军改编而成的国民党军队中任职,历任旅长、总司令部参谋长、师长、副军长等。1930年12月被我红军俘获,次年1月28日被处决。 ⑦二十万军,第二次大“围剿”,国民党军投入的总兵力为二十万人。赣,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包括赣南、闽西两地区,但中心在赣南,敌军两次大“围剿”的主攻方向皆为赣南。 ⑧风烟,风尘。实指敌军大队人马蹴踏而扬起的尘埃,虚指其嚣张的气焰。来天半,谓风尘卷地而来,遮蔽了天空的下半部分。 ⑨不周山,出处详见作者自注所引《淮南子·天文训》及《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中的有关文字。此处借以喻指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统治支柱。红旗乱,红旗翻飞、缭乱。指词人展望中的声势浩大的群众革命斗争的景象。 ⑩共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事迹,古代各种典籍中的记载不尽相同,详见作者自注中所引用的那些书证。 《淮南子》,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先秦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各派学说而成,故《汉书》卷三○《艺文志》中把它列为杂家。《天文训》,是《淮南子》中的一篇。 昔者,从前。颛顼,相传为远古时代五帝之一,号高阳氏。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争为帝,争做天下的君主。 触,撞。不周之山,古代传说中西北方的一座大山。《楚辞》战国楚屈原《离骚》篇曰:“路不周以左转兮。”汉代王逸注曰:“不周……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山经》卷二《西山经》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晋代郭璞注曰:“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又《海经》卷一《大荒西经》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郭璞注引《淮南子》,谓共工怒触此山后,山始缺坏不周匝。 天柱,《楚辞》屈原《天问》篇曰:“八柱何当?”王逸注曰:“言天有八山为柱。”古代传说,不周山为八天柱之一。 地维,系住地的大绳。古人认为地为方形,有大绳系住它的四角,使它得以固定。绝,断。 “天倾”二句,谓天向西北方倾倒,因此日月星辰向西北方移动。 “地不满”二句,谓地的东南方塌陷下去,因此积水和尘埃归赴东南。潦,积水。 《国语》,旧传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述春秋时期周天子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事,以记言论为主。《周语》,是《国语》中的第一部别,分上、中、下三篇。以下所引用的一段文字,是《周语》下篇所载太子晋谏周灵王语的节录。 弃,违背。此道,太子晋谏周灵王语的第一部分阐明古代圣王不人为改变自然地貌的准则,本处引文紧接其后,“此道”即指上述那一准则。 虞,同“娱”。湛乐,过度的享乐。 淫失,淫逸。失,同“佚”、“逸”。以上二句谓共工沉溺于享乐,纵欲无度。 壅防,堵塞。百川,泛指众多的河流。 堕高,削平山陵。堕,同“隳”,毁坏。堙庳,填塞洼地。 皇天,天的尊称。弗,不。福,保佑。 庶民,百姓。助,协助。 用灭,因此而灭亡。 韦昭(204—273),三国时吴国人,字弘嗣。博学多才。撰有《国语注》,是今存最早的《国语》注本。《三国志》卷六五《吴书》二○有传,作者晋代陈寿因避司马昭讳,改称韦曜。以下引号内的一段文字,即录自韦昭《国语注》。 贾侍中,即贾逵(30—101),字景伯,后汉时人。和帝时官至侍中。《后汉书》卷三六有传。他曾撰《国语解诂》,今已散佚,但韦昭《国语注》中有所征引。以下“共工”至“与高辛氏争而王也”一段文字,就是韦注中所引贾氏《解诂》的片断。 炎帝,传说中的远古时的帝王。《国语》卷一○《晋语》四载司空季子曰:“昔少典……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淮南子·时则训》篇汉代高诱注曰:“炎帝……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 姜姓,见上条注文所引《国语》。以上四句谓共工为诸侯,是炎帝的后裔,姓姜氏。 侵陵,侵犯、欺凌。诸侯,这里指与共工同时的其他诸侯。 “与高辛氏”句,谓共工与高辛氏争位得胜,做了帝王。高辛氏,相传为远古时代五帝之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于颛顼为族子。” 《史记》,汉司马迁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始自黄帝,终于汉武帝,首尾共约三千年。司马贞,唐人,字子正。曾官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撰有《史记索隐》。因见《史记》记事始于《五帝本纪》而不记此前之三皇,故又为《史记》补撰《三皇本纪》。 女娲,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女性帝王。相传她曾炼石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抟土作人(见《太平御览》卷七八《皇王部》三《女娲氏》引汉代应劭《风俗通》)。 “任智刑”句,谓共工氏族因使用智谋和刑罚而强大起来。任,凭靠、使用。以,而。 霸而不王,谓共工是“霸”而不是“王”。儒家学说以为,恃武力者只能为诸侯长而“霸”天下,行仁政者方能为天子而“王”天下。由于共工“任智刑以强”,故称他“霸而不王”。 乘,通“承”。古代有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说,附会于政治,则曰“五德终始”。相传女娲氏以“木德”为帝王,其继承者应为“火德”,然而共工为“水德”,以水承木,不合顺序。 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吕氏春秋》卷四《孟夏纪》曰:“其神祝融。”汉代高诱注曰:“祝融,颛顼氏后……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缺,通“绝”,断。
【赏析】
第一次反“围剿”发生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初。
1930年8月底,遵照蒋介石的旨意,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召集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党、政、军官员举行“绥靖会议”,部署对中央苏区的大“围剿”。10月,中原大战以冯玉祥、阎锡山的失败而告结束,蒋介石发表“双十节”文告,提出以“肃清匪共”为首的五项政治方针。紧接着在武汉召开“绥靖会议”,10月23日又召集三省“剿匪军事会议”密商,纠集了十万大军,蒋介石决定了“剿匪大业”的十六字方针:“分进合击、长驱直入、外线作战、猛进猛打”,并狂妄宣称“我想三个月内,肃清共匪一定没有什么问题”。10月28日蒋又亲发命令“歼灭朱毛彭黄及方志敏各股匪”。12月9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后,任命武汉卫戍司令、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与敌军对垒的是中央苏区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参战部队为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赤卫队,约四万人。红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多次设伏。12月5日,毛泽东在小布主持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并草拟一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12月29日,张辉瓒率第18师向江西永丰龙冈逼近,红军总部当机立断,将主力秘密转移到龙冈附近的群山腹地集结。次日,大雾遮山蔽谷,红军向窜入龙冈的九千多敌军缩紧了伏击圈。下午四时,红军发动总攻,敌军无一漏网,张辉瓒被红军战士活捉。龙冈之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初战告捷,意义重大。1931年1月3日,红军再歼谭道源第50师一个多旅。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中央苏区红军,五天内两战大捷,共歼敌一万五千人,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红军在龙冈设伏到首战告捷的过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极写红色根据地正气凛然的不容侵犯气势:虽已进入霜冻的冬天,万木依然红叶烂漫;抒发了设伏临战的红军有如“天兵”同仇敌忾,要压倒一切敌人的豪壮气概。紧接着,诗人以泼墨画笔描状出崇山峻岭茫茫雾海中,战况严峻、形势诡异的幽暗气氛:“雾满龙冈千嶂暗”。埋伏在险峻群山之中的红军战士,以逸待劳,智应顽敌,真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全歼敌张辉瓒部的大捷,以红军欢呼腾跃宣告结束。诗人在行军途中,听到了战士们群情激荡的欢呼,活捉敌酋的呼喊在峡谷间激荡。这一人民战争震撼群山的胜利强音,瞬间激发了战地诗人的壮志豪情,毛泽东谱就出荡气回肠的《渔家傲》的上阕。
1931年,蒋介石增兵至二十万,再次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大“围剿”。毛泽东得到大敌逼近的消息后,续填了词的下阕。“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实写来犯敌军气势汹汹。“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高度概括了毛泽东以人民战争打破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战略思想。“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词的下阕以共工神话入词,再写红军将以人民战争的雷霆气势,迎战新的强敌。“不周山下红旗乱”,漫山遍野红旗飘舞,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夺取反第二次“围剿”胜利的坚定信念。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经过,有种种演义性的说法,无法准确考证。1962年4月27日毛泽东在《为〈词六首〉写的小引》中说:“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 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今天,对照《人民日报》编辑部寄呈毛泽东审定的传抄稿,我们注意到,修改稿对这首词正文的传抄稿,做了多处大的改动:如“万木霜天红烂漫”的传抄稿原为“万木参天红烂熳”;传抄稿为“红军怒气冲霄汉”的诗句,毛泽东曾改为“秋来一派风流态”,最后定稿为“天兵怒气冲霄汉”。“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在传抄稿上是“十万大兵重入赣,飞机大炮知何限”。而“不周山下红旗乱”在传抄稿上本作“教他片甲都不还”,诗人曾拟改成“牵来后羿看朝饭”,最后定稿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周山下红旗乱”。据逄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回忆,1962年毛泽东要田给这六首词填上词牌,并查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诸说不同,毛泽东在自注中选择了“共工是胜利的英雄”这一全新的解说。
从开篇的“天兵怒气冲霄汉”到结句中的“不周山下红旗乱”,诗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浓墨重彩将远古神话中的天兵、共工形象,化入到新时代的话语之中。“重写神话绝不是对神话故事的简单重复,他还叙述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互文性的功能之一:在激活一段典故之余,还让故事在人类的记忆中得到延伸。”([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毛泽东“不周山下红旗乱”的壮美词章以及“共工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的历史判断,对传统的神话形象进行了更新性的改造。诗人超越时空的想象腾越,革命者挑战旧世界的壮志豪情,史家对古老神话的重新评说,最终统一在“共工是胜利的英雄”的全新认知上了。从1931年吟就《渔家傲》初稿,到1962年和1963年,毛泽东对传抄稿的一再修改以及为共工神话所写的注,既是史识的升华,又何尝不是诗情的升华。“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不但讴歌了红军在反“围剿”的艰苦卓绝年代慨当以慷的壮志豪情,更弘扬了正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创造新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恢弘自信。
文章作者:商振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