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沈畯·九日》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诗《沈畯·九日》原文赏析

有酒赏佳节,无烦白衣至。恐惊邻舍翁,谓是催租吏。

这首九日饮酒诗,在构思中巧妙地化用了两个著名的重阳典故,表现了诗人沈畯民胞物与的思想和对苛政如虎现实的不满情绪。

《世说新语》注引 《续晋阳秋》说,东晋诗人陶渊明 “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此言“白衣”,乃指古代童隶所穿之衣,代送酒人。北宋诗人潘大临工诗而家贫,惠洪《冷斋夜话》载潘大临诗友谢无逸曾修书问有无新作,潘大临复信云: “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 ‘满城风雨近重阳。’ 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此言催租人败兴。《汉书·龚胜传》云: “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注谓“白衣”乃官府公差所穿之衣。古汉语中,“白衣”一词既指童隶,又指差人。沈畯利用此词多重含义,把陶渊明与潘大临重阳故事组织起来,形成本诗奇特的构想。

诗的大意如下: 佳节重阳,诗人自备薄酒邀邻舍老翁共饮,虽显得清寒一些,但自在无拘,别有一番野趣,正如老杜诗云: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在此兴浓之际,诗人暗自想到,此刻大可不必白衣送酒。使邻翁误以为催租吏至,败了佳节兴致。诗的前两句以 “有酒”、“无烦”反用陶潜九日故实,既写出了诗人九日欲畅饮之兴,又在 “无须麻烦”的语气中,透露出其内心的担忧,故在佳节喜庆的气氛中,显出一层艰难时世的阴影。末二句将这阴影揭穿,说出诗人对民生多艰的感叹和对赋税严酷现实的不满。

这首五绝写的是诗人九日饮酒的心绪活动,从它可以见出诗人的人品和思想。“恐惊”二字在诗中举足轻重,由此二字,可窥见沈畯民胞物与的思想。从表面看,诗人是担心白衣送酒会惊扰邻翁,败了兴致,实际上,这很自然地透露出诗人对穷苦百姓的同情之心,老翁日日为完租一事股栗,诗人无力相助,只有希望催租吏能让老翁在佳节有一日安宁,其拳拳相顾之心可鉴别。由此二字,还可探知诗人平日的心态,平日里他对现实灾难忧心忡忡,难得舒心,本想借重阳一饮消愁解闷,正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殊不知催租吏的影子总在眼前转悠,邻翁一筹莫展的苦脸更使诗人无法忘记活生生的现实。国事至此,民生至此,怎不令诗人伤感。可以想象,这次饮酒,纵使无人惊扰,最终也只会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结局。

这首小诗,以其新颖巧妙的构思,化用熟典,以小见大,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苛政和赋毒,又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不满,还揭示了诗人民胞物与的仁爱之心。寥寥二十字,容纳了如许内容,由此可见诗人功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