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法式善·宝珠洞》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诗《法式善·宝珠洞》原文赏析

行到翠微顶,翠微全在下。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山声石上来,暮色天际写。土灶燃松柴,放出烟一把。

宝珠洞,在北京西郊翠微山,为山中佳景。这首诗写暮日洞前景物,恬淡自然,意兴清幽,是法氏五言律的代表。

诗一开头,诗人就取鸟瞰视角,摄下了一个大全景镜头:“行到翠微顶,翠微全在下。”“行”中所见,不事勾勒,笔触下指翠微极顶。乘兴攀上极顶的诗人,纵目俯视,翠微山色,尽收眼底,一片悦目的淡绿。两个“翠微”,前者指山名,后者巧借山名,概括出了山色的特征,翠而不浓,绿而不艳,是何等清新可喜,不难感受到诗人登高望远的勃勃兴致。

在满山浅翠的大背景中,诗人紧接着摄取了一个特写镜头: “峭壁不洗濯,孤青自淡冶”。宝珠洞外,奇峰秀拔,壁立千仞,在诗人心目中,它竟如时常把玩的爱物,不经洗涤,依然清新明洁,不染一尘。峭壁间,一株虬劲的青松,衬着石壁,蓝天,兀自独立,青翠素雅,绿阴未浓。“淡冶”一词含蓄有味,本自《画品》评郭熙所画山色:“春山淡冶而如笑。”诗人巧化入诗,虽未用“春”字,而自然点出春的特征,展示出一种朴素清丽的境界。一个“自”字,用得空灵娴熟,把“孤青”人格化,突现出“孤青”悠然自适,澄净高洁的风姿。如果把那些名山胜景所特有的姹紫焉红的景致比做浓妆艳抹的丽人,那么,诗人笔下的翠微山则像是一位明眸皓齿、天然妆成的楚楚少女了,这是多么清新明净的自然美!

诗的前两联,纯用白描手法,随意写来,不加雕琢,淡淡的景观山色,淡淡的峭壁孤青,却写得真切生动,自然隽永。探其内蕴,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追求。“翠微”、“淡冶”,正是诗人追求的洁净纯朴的理想氛围; “峭壁”、“孤青”,也正是诗人希冀洁身自好情操的写照。

美好的时刻似乎永远是短暂的,诗人正陶然自乐之际,“山声石上来,暮色天际写”。倏忽间,鸟儿归巢的呼唤声,牧童赶牛的吆喝声,游人匆匆下山的脚步声……汇集成山间傍晚特有的和弦声响,在山间石壁上撞击; 暮色,像一片飞瀑,正由天边急速地倾泻过来,山间的夜晚来临了。这一联紧扣住山间傍晚的特征来写;惟其石壁林立、峭拔,傍晚的山野又格外静谧,所以 “山声”才从石上反射传开; 惟其山势的遮闭,太阳一下山即见暮云四合,加之景色的幽美使人迷恋忘返,才感到暮色来得太快,有如从空泻(写)下一般。诗行看似平常,却包含了诗人深刻的生活体验,表达得又如此确切、简洁。

暮色已至,似乎应该返程下山了,但余兴未尽的诗人,却又“土灶燃松柴,放出烟一把”。垒起简陋的土灶,点燃松柴,一股浓烟袅袅升腾,窜向空际,诗人要在这里美美地品尝一餐山间野炊了。在淡淡的氛围中,诗的结句生发出一阵难以遏止的豪兴,诗意跌宕,顿生摇曳之姿,幽静的画面添上了这样极富生活情趣的一笔,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动静和谐、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行笔自然,用语清新,在淡淡的点染中,表现出一种清幽淡雅、明洁和谐的自然美,其中又包孕着诗人洁净纯朴的理想追求,显得清幽而不死寂,恬淡而富情趣,诚如王昶的评说: “质而不癯,清而能绮。” (《蒲褐山房诗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