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刘因·入山》原文赏析
草露蛛丝晴日明,乱虫秋意有先声。屈盘未转坡陀尽,苍翠忽从怀抱生。一径峰回失南北,两山云近异阴晴。天公若会登临意,可信伤心画得成?
苏天爵《滋溪文稿》说刘因“独好长啸,尝游西山,当秋风木落时,作一曲而感慨系之”。又说他“尝游郎山,号雷溪真隐”。据刘因《送翟判官序》中述翟良佐征南宋“自江淮抵闽粤……及还……后二年,予居山中……”等语,则其隐居山中,时当1279年攻陷厓山之后不久。这首七律描写的就是诗人入山之始所见的初秋山色,含蓄地表达了他那忧时避乱的感伤情怀。
首联写入山之始的视听,并点明气候、季节。诗人在一个晴朗的初秋日子,踏着野草的露水,披开缕缕蛛丝进入山中。那晶莹的露珠,袅袅的游丝,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清晰可辨,轻烟淡雾渐渐疏散; 草丛中乱爬的各种昆虫,敏感地领略到初秋气候的变化,发出唧唧的叫声,似乎在向行人预报秋天来临的先兆。上句写所见,下句写所闻,有色有声,渲染出山中特有的秋意; 草露蛛丝,暗示出山中寥无人迹; 乱虫先声,又打破了山中的寂静,有 “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效果。两句不仅突出了秋山的幽静,也透视出诗人体物入微的视觉和听觉。古人有“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之说 (韩愈《送孟东野序》),诗人听虫鸣而辨秋意,正说明他那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幽人情致。
颔联写山路的曲折坎坷和景观蓦然闪现时的惊喜。曲绕盘旋的斜坡,还未转过弯就到了尽头; 一片青苍翠绿的茂盛树林忽然扑面而来闪现在眼前,仿佛是从诗人怀抱中突然产生似的。这两句之警策耸观,与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以及陆游之《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欲擒故纵手法,以上句蓄势衬垫下句,写蓦然发现意外景观的瞬间惊喜感受。但刘因用“忽从怀抱生”这一夸张手法,使物我距离更近,因而大大增强了 “惊奇欣喜” 的程度,也更富于幻觉感和亲切感,这是在前人名句启示下的独创。
颈联写诗人迷失方向和山色阴晴明暗的变幻。诗人沿着一条小路行走,山峰回环,小路也随之转折,忽然前边没有路了; 诗人迷失了方向,辨不清东西南北。他放眼四望,但见两山之间云雾迷漫,飘过来,荡过去,距离很近; 但因朝阳和背阴的缘故,故两山光色的明暗深浅,却大异其趣,呈现出斑驳陆离、姿态万千的动人景象。它令人想起了王维 《终南山》中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的境界。显然,诗人已经登上了山顶,才出现了如此奇观。
尾联抒情,表明诗人入山登临的忧时伤感情怀。“天公”,以天拟人,仿佛老天有情亦解人意,此处正表明诗人与世乖违,恨无知音,故将一腔心曲欲向 “天公”倾诉,但这只是感情的一面; 而在理智上,他明知 “天公”是不解人意的,故用 “若会”表明这种情与理的矛盾,颇见顿挫之致。这句似从李贺 “天若有情天亦老”变化而来,说“天公若会登临意”,哪能相信世间丹青妙手描画得出我这一片忧伤之情来呢?高蟾 《金陵晚望》说: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王安石也说“意态由来画不成” (《明妃曲》)。此用其意而作反问语气。诗人伤心并未具体明言,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也许是伤连年干戈不息而民生多艰; 也许是伤金、宋皆亡,几千年华夏文明礼乐皆被毁弃; 或许是由于出处行藏的矛盾折磨而彷徨苦闷……总之,诗人引而不发,造成模糊悬念,却大大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此诗前六句写景,末二句抒情。写景移步换形,由浅入深,从微观到宏观,层层深入,都紧扣“入山”这个“入”字。尾联抒情,“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尧臣语)。表面看似觉突然,实则前六句写景中的“乱虫秋意”、“屈盘坡陀”、“失南北”、“异阴晴”等意象,已微露出诗人那内心的纷扰郁结、九曲回肠、迷茫惆怅的忧思端倪,可谓景中有情;故结句的“伤心”,正是这种忧思积淀的溢于言外和必然爆发。诗中有哀景(如蛛丝、乱虫等),有乐景(如晴日、苍翠等)则从正反两方面衬托了“伤心”之情,因而“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