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袁枚·十二月十五夜》原文赏析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
袁枚热爱生活,是一位“穷追诗句获方休” (《三十年》) 的诗坛“老将”。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此诗是乾隆四十二年 (1777) 袁枚六十一岁时作。他因 “右足忽病疮”,曾为“望山无时登”,“妒杀竿垂钓”而生“六十已先耄” 的喟叹,但却能保持“静处光阴多,闲中著作妙”(《病足》)的自得其乐的心态。这首五绝便是此种心态下制作的艺术精品。
在一年最后一个“十五夜”映雪赏月,人们往往会产生月圆人寿的良好祝愿。何况作者“堂前九十四龄亲” (《元旦》)还健在,自己又刚过花甲,当然更要发挥创作优势,力争“诗向枕边工” (《山中行乐词十二首》),而写成这一精美作品了。
这是一首仄韵五绝。它以二对偶句开头,首先制造了更深人转静的环境气氛: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它以“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更深人静的过程,借助“沉沉”“渐渐”四叠字便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使人仿佛听到夜神走动的脚步声。它又以两散行句结束,特意突出雪映月增明的绝妙景致: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灯本以照明,吹灯而窗更明,是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末句不言雪而雪自见。诗人这时也许已和衣上床,却又欹枕待月。一年最后一个“十五”,既有明月当空,又有白雪洒地,很可能是诗人一生少遇的良宵。这时一盏寒灯,显已成为多余。不由起坐吹灯,临窗赏玩。由于白雪映衬,月光显得分外皎洁。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昼。“月照一天白”五字,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映雪赏月的独特感受,既写了实景,又传出真情,全诗就因有了此句而大增光彩。
此诗由于使用了对偶、散行句式交替出现的艺术手法,而收到了语言清新简净的效果。后两句的艺术灵感,也许是受张九龄“灭烛怜光满”的诗意的诱发,但它不是“望月怀远”,而是映雪赏月,则显属诗人的创造。它也不像韩愈、苏轼因有谪迁经历,而生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情思,只是直写这年最后一个“十五夜”雪中看到的月色。此诗所写腊半雪夜赏月的景致,可能会给人“幽冷” 的印象,但它与柳宗元“孤舟”独钓的“孤独”心态迥然不同,因为作者并无柳氏南迁后的幽禁遭遇。它乃是一个生活安定的诗翁,“十二月十五夜”映雪赏月的真实感受,可以用诗人“景是众人同,情乃一人领”(《老莫作诗》)的艺术自白来说明。
不过,在艺术结构上,柳宗元的《江雪》无疑对诗人起了某种导向作用。柳的千山、万径, 鸟飞绝、人踪灭和孤舟独钓, 与袁的更鼓急、人声绝和吹灯月照,就写雪说,确有神似之处。但柳写的是渔翁雪中垂钓,袁写的是诗翁雪夜赏月,又分明显示出“这一个”的各自特点。
袁枚一向主张读古人书,“宜读不宜仿”。他更强调“面异斯为人,心异斯为文”(《读书二首》)。如果认为袁枚专主性灵,便可不必师古,就必然会堕入束书不观,惟炫新奇的“恶派”。这与袁枚的本意,并不符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