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朱彝尊·马草行》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诗《朱彝尊·马草行》原文赏析

阴风萧萧边马鸣,健儿十万来空城。角声呜鸣满街道,县官张灯征马草。阶前野老七十余,身上鞭扑无完肤。里胥扬声出官署,未明已到田家去。横行叫骂呼盘飧,阑牢四顾搜鸡豚。归来输官仍不足,挥金夜就倡楼宿。

是诗作于顺治四年(1647),主要描绘了清兵南下对百姓的骚扰。

首二句交待时间和地点。阴风萧萧,当是秋冬之际。空城,指朱彝尊的家乡秀水县城,即今嘉兴市。顺治三年(1846),清兵在太湖流域剿灭了吴易领导的反清武装力量,然后移兵至嘉兴,诗人所叙之事,盖以此为背景。这里,诗人通过“阴风萧萧”和“空城”,表现了战后荒凉的环境,同时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肃杀的意境。既然是阴风萧萧的季节,既然是空城之地,要解决十万兵马的粮草,显然不通过非常手段是无法办到的。

三、四句承上而来。“角声呜鸣满街道”,补充说明兵马之多。而通过写满街呜鸣的角声,也进一步烘托出了悲凉的气氛。接着便点出全诗主题:“县官张灯征马草。”张灯,表明是连夜张罗。县官之所以如此急于征集马草,一是为讨好清廷军队,二是军队催之甚急。于是,诗歌的下面部分就叙述了县官和他的属僚为马草而横征暴敛,肆意骚扰百姓的行径。

“阶前野老七十余,身上鞭扑无完肤。”这是县衙中的情形:一位可怜的老年农民因为无马草而被抓了进来,成为阶下囚。并且,拷打的皮鞭已使他体无完肤,遍体鳞伤。这说明了县官为征集马草而显得狂躁。但是,这位老农如果真有马草也就免遭皮肉之痛了。鞭子在他身上显然同样无法获得马草。于是,县官又派遣属吏下乡去搜集。里胥,古指乡吏,后泛指衙役。扬声:大声喧哗,表现了衙役趾高气扬和得意洋洋的神态。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时间概念,未明,即天色未明。以此一方面突出县官征草之火急,他在半夜就差人,使之能够在未明之时到达乡下,而另一方面也刻画了属吏行动之积极,为下文写他们在乡下的所作所为埋下伏笔。

衙役在乡下能够干些什么呢?他们知道农村也征不到如此之多的马草。因此,当他们得意洋洋地走出官衙,不过是因为又得到了一个中饱私囊的机会。诗中没有写他们在乡下搜集马草,因为写此会与上面雷同,无非又是拷打抓人。所以诗人换了一个角度写他们的强暴不法: “横行叫骂呼盘飧,阑牢四顾搜鸡豚。”他们先是横行霸道地呼菜喊饭,在酒足饭饱之后又在农家搜鸡劫豚。

为什么衙役在乡下吃喝过后还要勒索东西带走呢?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为了献给县官以便交差,当然还包括自己的享用。诗的最后二句是对此的交待: “归来输官仍不足,挥金夜就倡楼宿。”县官对自己得到的那一份仍感不满足,而衙役则夜宿倡楼去挥金如土了。这里,没有谈到县官对未征得马草的反应。从诗歌开始对县官的火急,到此时县官的无所谓,可见,县官也只是将此作为搜刮百姓的一个机会而已。

对于朱彝尊早年所具有的反清思想,学术界的肯定并无分歧。作为叙事之作,这首诗着重刻画了县官和里胥,表明了他们的残暴、横行和贪婪。但是,如果将此诗放人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那么,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是清兵赋予了县官、里胥权力和机会,因为一切都是从清兵征战,需要马草开始的,这是万恶之源,从此,我们就能知道这首诗真正鞭挞的是什么。

作为一首叙事之作,这首诗在故事情节的裁剪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很具特色,主要是详略之得当和性格之典型。而新乐府体明白晓畅的语言,又为此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