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屈大均·读陈胜传》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诗《屈大均·读陈胜传》原文赏析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论?

这首咏史诗,以峻拔的辞采,再现了发生在秦朝末年的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画卷。诗人按自己的历史观、评价标准和写作意图,铸造了陈胜这个历史人物的丰碑,并借历史题材,融进了诗人的见解、思想和情绪。

诗一起手便大笔挥洒,粗线条勾勒,让陈胜这个叱咤风云的草莽英雄立体地站在读者面前。“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闾左”是指居住在闾里之左的贫民。古人尚右,“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这里以闾左代陈胜,暗示陈胜是一个贫民。渔阳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辖地跨长城内外,是北部边防重镇。公元前209年,陈胜等九百贫民被发遣去防守渔阳。闾左谪戍人居然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二句在读者心中掀起汹涌的波澜。先声夺人,起势不凡。

接着,诗人纵意驰神,具体描绘了陈胜起义的情景。“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麻醉人民,美化自己,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是尽量给自己抹上神秘的色彩,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观。然而,几千年前的陈胜却能藐视这种权威,公开挑战,大胆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并且自封王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了推翻秦王朝的风暴。“竿木”可谓简陋,但竟然足以使强暴的秦王朝覆灭。它说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而在于是否合乎正义,是否取得民心。诗人以热情洋溢的笔调,对陈胜的气魄和胆识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三联给我们描绘出最令人感奋,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陈胜一行谪戍在大雨断道,度已失期,按法当斩的关头,在逃跑是死,举大计也是死的情况下,毅然揭竿而起。以“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的豪壮口号,唤起豪杰英雄,鼓动受苦民众,加入抗秦斗争的行列。为了给起义争得合法地位,他们假托鬼神,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用以张扬声势,制造舆论。起义前的这种装神弄鬼的手段,与其说是迷信,是局限,毋宁说是斗争策略。由此也可以看出陈胜这个闾左谪戍之徒实在足智多谋。

以上六句是对客观史实的高度概括,恰似一篇神采飞动的历史传记,基本上完成了雄姿英采,气宇轩昂的陈胜形象刻画。但这又毕竟是诗,因而在浓缩的历史画卷中灌注了诗人的强烈主观感情和评价,所谓“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所谓“以史为咏,正当于唱叹写神理”。浓郁的感情色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都暗寓在隐括本传的史实中。正是有了这种灌注着强烈主观感情的叙写,才为尾联打下了扎实基础。于是水到渠成,发出“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论”的论断。陈胜以贫民的身份,首先发难于大泽乡,举起了除奸凶、诛暴秦的正义旗帜,武装反抗秦王朝的残暴专制统治,并迅速影响到全国各地。因而驱除暴秦,当以陈胜为首功。是他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地位,为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这个毋庸否认的史实,就是刘邦也没有忘记陈胜的作用,“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享受官家血食。诗人以饱蘸感情的笔问道:功成名就的汉将,如曹参、周勃、樊哙之辈,尽管在建立汉家王朝时也立下过大大小小的战功,但是,又有谁能与陈胜相提并论呢?诗人用汉将的不能相提并论加以反衬,使陈胜的形象更加高大。

诗人之所以能把陈胜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是基于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清军入关后,以暴力统治全国,血腥镇压人民的反抗。在山河破碎的现实面前,诗人意识到,要靠王侯将相,靠统治阶级的所谓“伟人”、“英雄”来拯救民族灭亡的命运,恢复明王朝已不可能。但诗人还没有完全失去复国的志向,他赞颂贫民出身的农民起义英雄,就是把抵御清军侵略,为民族耻辱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身上。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诗人能以鲜明的形象再现历史人物,展示历史事实,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诗人还能以浓烈的感情,去打动读者,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与诗人一起参与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再加上高亢雄浑的格调,自然流宕的语言,使之成为咏史诗的上乘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