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马曰璐·杭州半山看桃》原文赏析
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杭州半山(今杭州市东北郊)桃花盛开的绚烂景色。古人写桃花,名篇佳什不少,《诗经·周南》中的《桃夭》一诗首创以桃花写婚姻爱情。历代诗人写桃花,最脍炙人口的有两首,都是唐人所作。“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这两首诗都以桃花写爱情的失落,传达出一种哀怨和怅惘的情绪,后人读此,总免不掉一番深长的喟叹和沉重的压抑。
马曰璐的这首桃花诗,以情写景,仍关合以桃花写爱情这个古老的主题,只是他反刘、崔二人之意而用之,颇具新意。诗人在诗中用一种“隐喻”的修辞手法,以溪水流不去桃花的倒影,写出桃花与溪水如人儿心心相恋,不忍分离,表达了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青年男女对婚姻爱情的寄托和向往。
诗以写景开篇,前三句紧扣诗题写了“半山看桃”。首句概括描写了桃花开放的盛况,用“青”写山之色,用“明”绘霞之艳,用“焰焰”状桃之鲜。特别是“焰焰”一词,改《诗经》“夭夭”之语,更能展现桃花盛开时像火焰燃烧那种艳红的色彩。这里青山、桃花、明霞组成一个画面,青山的光彩、桃花的色泽、霞光的明丽融而为一,互相映照,把一个杭州半山写得来流光溢彩,十分的妍冶多姿。这一句既描绘了桃花之可爱,又为下一句作好铺垫。正因为有如是一片美丽的桃林,故而引来蜂忙蝶乱,莺歌燕舞。万花丛中,青山道口,一椽茅舍,几竿修竹,满泓清溪,燕子轻轻飞去又飞来,似乎翅膀都碰到了茅舍前的酒帘,一个“低飞”,十分传神地写出燕子赶趁春光的神态,给上面静止的画面平添了一番生气。以上两句,动静结合,总写了杭州半山看桃的情景,写桃花而加上燕子、酒家等景物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活泼而不呆板,把一切山光物态在春天里所呈现出来的风姿都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诗的第三句是一幅流水特写: 酒家门前碧绿的溪水正汩汩流淌,溪边一片桃林,落英(刚开的桃花)缤纷,倒映清溪。尽管水波在不停地流去,然而桃花的影子却始终停留于水中。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画面,可诗人在此却把它放大,特地著上一笔,并从中捕捉到其不寻常的意蕴。从来的诗人写到花与流水的关系,总要牵惹起一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伤,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 (李煜《浪淘沙》),“桃花流水杳然去” (李白《山中问答》)等等,可是诗人在眼前的物象中却悟出了新意——“始知春水恋桃花”。一个“始知”,推翻了从前的一切感伤情绪,生发出令人喜悦,既有理趣而又富情趣的议论。在诗人眼中,桃花的倒影之所以“流不去”,并非是流水无力,而是它对桃花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恋情,具有抗拒任何外力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把“流不去”这种外力理解成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对男女青年爱情的摧残和阻挠亦未尝不可。
流水本是无情物。在这首诗里它却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感情,这是诗人把它人格化了。很明显,这是作为诗中抒情主体的诗人自己的性格和感情。在诗里,诗人是在借物写人,融情于景,这样就使全诗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不知何者为物”,此诗是之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