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采玉歌·唐·李贺》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李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 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 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 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 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 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 古台石磴悬肠草。

〔步摇〕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蓝溪〕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三秦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今蓝田犹出碧玉,世谓之‘蓝田碧’。”

在现存的241首李贺诗作中,《老夫采玉歌》可以说是同现实社会十分贴近、揭露时弊较为深刻的一首力作,代表着李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人对于李贺诗歌成就的评述,尽管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对于这一首诗,无论在其认识意义或美学价值上,几乎都认为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中唐以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藩镇悖逆,戎寇交讧,帝室昏愦,官宦肆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李贺这首诗就是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这一社会现实,“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姚文燮《昌谷诗注自序》),从而成为传世不朽之作。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分三个层次。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次,写采玉劳役的目的和后果。第一句迭用两次“采玉”,说明这种劳役是无可奈何而又不能或辍的,从中透露出采玉老人的辛苦与怨愤。无休无止地入水采玉,去寻觅那难以采集的上等碧玉,只是为了打造首饰,供贵妇人装扮头脸。“琢作步摇徒好色”,含蓄而又具体地揭露了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老夫采玉,是苦于饥寒,迫于生计;采玉的结果,是清澈静谧的蓝溪之水被翻搅得一片混浊,以致水中的蛟龙亦为之发愁。这一方面显示了入水次数的频繁和劳役的沉重,更深一层也暗喻混浊的社会现实已到了人神俱愁的地步。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写采玉老人的血泪怨恨。“夜雨冈头食蓁子”句承前“饥寒”铺写:“夜雨冈头”,则其寒可知;“食蓁子”,则其饥可知;为饥寒驱使,冒险采玉,则其苦更可知。“杜鹃口血老夫泪”应视作倒装句式,即老夫的泪水如同杜鹃口中流出的鲜血。为什么冤苦如此?以下两句点明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项劳役不仅繁重,而且危险。溺死于蓝溪的采玉者多到令溪水生厌的地步,而溺死者的冤魂亦千年不散。“恨溪水”一句,比写作“恨官府”之类的直陈语言更能反映死者的悲惨,也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这一层,作者没有涉及采玉劳役的具体细节,而是调遣多种艺术手段,多方位、多层次地剖露采玉劳役的冤苦:描写环境氛围,巧设形象比喻,或用拟人手法,或取夸张笔调,这样,采玉者的血泪冤恨,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具体描绘老夫入水采玉的悲惨情景。陡崖峭壁,古柏残草,狂风暴雨,在这样凄清恶劣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采玉老人腰系长绳,从山顶颤颤巍巍地悬身入水。那维系老人生命的一道细绳,在风雨中飘曳摇晃,真令人有岌岌乎危哉的感慨。这个时候,老人想到了寒村茅屋中的“娇婴”。因为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的这个职业,可以说就是为了这个“娇婴”;而在存亡未卜之时,又特别强烈地思念这个“娇婴”了。老人又看到了山壁古台石级上的悬肠草,即相思草,这更触发了老人的思子、思家之情。最后两句,诗人没有实写采玉劳役的艰苦,而是通过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刻划。极写采玉劳役的危险,以及老人强烈的求生欲望,翻出又一层苦境,这种写法,比平铺直叙要显得高明多了。

《老夫采玉歌》为我们勾画了一幅老人采玉的生动图景,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中唐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人民生计的窘迫,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写得极为成功。在李贺之前,韦应物曾写过一首《采玉行》,全诗如下:“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田荒舍南哭。”对比之下,在揭露现实的深刻酣畅,诗人主观感情的强烈深沉等等方面,李贺这一首无疑是高出一筹的。

这一首“直陈时事”之作,在艺术上也较多地体现了李贺诗作的特色。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表现新颖,风格奇殊,令人有雄浑俊伟之叹。“其规模意度,卓然为一大家”(吴闿生《跋李长吉诗平注》),这种颖脱奇丽的风格,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特色。在语言运用上,尽管有些评论者认为李诗不好读,但在这首诗中,我们更多地感觉到的是清新婉丽,自然工致。如“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几近口语;“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让丰富的感情在明白晓畅、含蓄委婉的语言中道出,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广阔空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