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词·唐·张籍》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张籍

筑城处,     千人万人齐把杵。

重重土坚试行锥, 军吏执鞭催作迟。

来时一年深碛里, 尽着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休杆声, 杵声未尽人皆死。

家家养男当门户, 今日作君城下土。

张籍是白居易、元稹志同道合的诗友,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中坚。白居易对他乐府诗的成就评价很高:“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并颂扬他的乐府诗是“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对他“为时而著”、“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表示了肯定,这首《筑城词》就是张籍乐府诗中写得较为成功的一首。

《淮南子》曰:“秦发卒五十万筑修城,西属流沙,北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部輓车而饷之。后因有《筑城曲》,言筑长城以限胡虏也。”这首诗采用的就是秦代征发民夫修筑长城这个古老的题材,“以古讽今”,来揭露中唐时代社会的黑暗,人民的不幸。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首二句直接入题,并点明筑城劳役的声势,暗喻人民苦难的深重。“千人万人”极言其多,他们背井离乡,抛散骨肉,来到“筑城处”,从事这种单调而又繁重的劳动。这等于是一个“俯瞰”镜头,把筑城劳役的巨大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着重写监工的监督催逼。劳动负荷本来就重,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军吏”的暴虐。他们以锥刺墙,探测城土筑得坚固与否,并用鞭子毒打民工,催逼他们加快进度。役夫的境况,如同罪囚。这又好象是一个“特写”镜头,从“筑城处”撷取一个局部,说明这种劳动又是受凌辱、不自由的。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着短衣渴无水。”着重写民工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他们来到筑城处已经一年了,“深碛”是沙漠地带的特征,暗指他们远离家乡,来到边远大漠之地,不言荒凉而荒凉之态自现。劳动中,他们穿的都是短衣;口渴了,也没有滴水供应。劳动条件的恶劣,于此可见一斑。“短衣”给人以劳动强度大,以至大汗淋漓的联想,与“渴无水”并列,显见当权者不关心民工的非人道态度,使读者油然而生对统治者的愤慨之情和对民工处境的同情之心。

“力尽不得休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写民工的悲惨结局。劳动负荷既重,生活条件又差,“力尽”是必然的结果,令人愤慨的是,力尽而不得放下工具,因为“军吏”瞪着虎狼般的眼睛在监视,在催逼。到最后,只能是累死、渴死。“人皆死”三字,说明这种结局无一能够幸免,这就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广泛性。

“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结尾两句,是作者的感叹之言。男子是一家门户的支撑者,但今天他们却冤死边城,个个化为城下的尘土。对他们的生命,统治者是毫不怜惜的,但想想他们身后的孤儿寡妇,老父衰母,想想这些不幸者孤立无依的处境,读者的哀思和忧愤只能愈加深广!

这首诗不长,但交代详尽,揭露深刻,确实不是“空声”,作者似亲临其地,在平实地叙述筑城民工的悲惨遭遇,批判的锋芒,蕴含在客观细致的叙述语言中,让读者从中去思索、联想,从而获得结论。以筑城为题材的乐府诗,唐代其他诗人也写过几篇,如元稹、陆龟蒙等,但同这一篇相比,其思想的深刻、批判的力度都是稍逊一筹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