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囝·唐·顾况》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顾况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囝〕这是《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中的第十一章。原序:“囝,哀闽也。”自注:“囝,音蹇(jian)。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当时闽地(今福建)盛行着一种掠夺、贩卖奴隶的现象。〔臧、获〕古代对奴隶的贱称。杨雄《方言》:“骂奴曰臧,骂婢曰获”。〔举〕养育。

这是一首题材独特、内容深刻的诗,它反映了唐代流行福建一带的绝阳为阉奴的制度。诗前的小序云:“哀闽也”,短短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对这一残酷的、野蛮的制度的愤慨。

诗的开头写闽吏掠卖儿童为阉奴。掠卖儿童为奴,历史上是普遍存在的,这已经是不人道的,而在闽地却变本加厉,还要“绝其阳”,简直是一种灭绝人性的摧残。“闽吏”之残忍,真令人发指。闽童做奴隶,为主人生产积聚财物而“致金满屋”,自身却被剃去头发,套上铁圈,被割断生殖器,如同草木一般。这种比罪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状况,反映了残酷的阶级压迫。

接着,诗篇写了阉奴抢天呼地的悲愤:天呵,你有眼没有?我竟遭受到如此歹毒的待遇;神呵,你有灵没有?官吏却因我而享福! 他们不堪忍受压迫,而诅天咒神,对于掌握人们命运的天神提出抗议,发出大胆的、石破天惊的呼号。

最后,诗篇写郎罢与囝相别的场景,描述他们生离死别的痛苦。先写父别子。衰老的父亲老泪纵横地对即将去当阉奴的儿子说:“我真懊悔当初生下你呀! 在你降生到这个暗无天日的世界之后,亲朋邻舍都劝说不要养育你这个男孩,把你掐死算了,然而我没有听从大家的劝告,以致今天让你经受这样的痛苦!”后写子别父。年幼的儿子血泪俱下,哽哽咽咽地对父亲说:“我走之后,从此隔天绝地,不能待候您老人家了,再见之日,只能待到黄泉之下。”骨肉亲情,生离死别,自有许多情景可以抒写,而诗人只选择了他们诀别的语言,而且又只抽取各自最为撼动人心的几句话语;这父子之间短短的几句话语,既表达了他们的哀痛,也是对残忍制度的愤怒控诉。这虽是一对父子之间相别的情景,却是典型的、使人撕肝裂肺的一幕。从“人劝不举”来看,阉奴制度已经代代相传至今,已是闽地普遍存在的事实,所以人人心怀恐惧,人人觉得生男不如“不举”,何必让孩子日后“罹其毒”,何必让当父亲的日后“获是苦”!

在唐诗中,这首《囝》在语言形式上也是独特的。经过缓慢而又漫长的发展,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到了唐代,五、七言近体诗已成了一种压倒一切的诗体,已成了诗人们娴熟的形式,然而,这首《囝》却不仅继承了古老的《诗经》的讽喻传统,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采用四言体,并取诗歌首句的第一字“囝”为题。运用闽地方言,例如“囝”、“郎罢”等入诗,又使它增加了地方色彩和民间气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