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洞仙歌》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代民歌·洞仙歌》原文与赏析

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

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稳,絮重更熏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

这首洞仙歌为敦煌云谣集杂曲子。任二北先生断定此词作于唐开元年间。此词就是当时歌妓传唱之曲,为人侑酒助兴。民间艺人书写此词,藏于敦煌千佛洞中。

这首词主旨仍是抒发思妇怨恨。思妇目睹随阳悲雁南飞,顿感秋日降临,引逗出对出征在外征人的思念,感情波折,意绪迭起,于万般无奈中折出一点希望之光。

词的上片写秋景悲人,但更苦的是思征人而逢随阳雁叫,悲声响彻四空,翩翩南飞,羽拂秋光。这悲声,这形影,都印入思妇眼中、心里,因而悟出,雁解秋光,欲南飞而摆脱秋光,自由飞翔,暗示出自己对秋光感觉之迟。入夜,蟋蟀、蝼蛄声声哀吟,吹拂来逼人的寒气,直透心扉。夜夜如是,空床辗转,泪珠成串,滴滴落在枕上,悲伤实难控制。于此感情波涛中,喊出了怨恨征人不归,而且是无奈之恨,难言之隐,令人深思。由此无奈,无计使征人归家,因而关注着征人的寒苦,仿佛自己的思绪已飞向秋风之中,奔向那遥远的边塞。秋风中不时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这是为亲人准备棉衣御寒。不言自明,思妇也不例外,她的捣衣声也争向秋风中飘荡。秋景含情,触景生情,一切都由景物意象中传出。悲雁、寒蛩、金风、泪珠、捣衣声,建构出思妇的艺术思想境界,令人漫游其中,体验思妇怀念征人之悲苦。

词的下片抒情,直道内心悲苦。先说虽作回文诗,但懒于先寄,徒增征人相思之苦,不解其寒。亲手缝制战袍,缝合密密实实,棉层厚重,然后又熏香,一片爱心,都深藏在针线、棉絮、熏香之中,让这件战袍暖其身,香其心,体察出亲人的关怀思念的深情。更不忘家中妻子依门望归的由衷深恋。于是在无奈之中,升华出一点祝愿,祝愿驿使殷勤追访,把征衣送到征人之手,以了却自己的一点心愿。即使如此,征人仍不能归家团聚。在无奈之中,再生幻想,祝愿唐王朝的四边属国纷纷来朝,不再为敌。惟有如此,天下太平,永无战争。才能使流浪边塞的征人,不再被征调、戍守边关。

这首词情景环生,幻想频现,意象活生生,激荡着思妇的无奈怨恨之情。思妇的形象也随之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