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民歌·采桑度(选五首)·其六》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魏晋南北朝民歌·采桑度(选五首)·其六》原文与赏析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春月采桑时》是一曲展示古代江南人民爱情与劳动的诗歌。

首句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以明快笔调描画仲春时节,万物复苏,树儿绿了,鸟儿鸣了,连人也抛却一冬的重负而春情萌动,于是展示一对男女恋人同去采桑的生活画面。这对青年男女避过同伴的视线,在肥大桑叶遮掩下,他们亲昵地偎依在一起,情意荡漾,款款密语,因情当然会忘记时间早晚。古人常把“桑中”称为情爱隐语,意出桑林是男女幽会之所。甚至在汉墓出土的墓砖上,已有描绘男女在桑树下交合的图画,即利用两性交配刺激桑业丰收的习俗。这种反传统礼教的朦胧性意识,成为古代江南人民爱情生活的基调。

沉浸在爱河之中的青年男女,男子往往过于沉湎于情意,而女子却能在热恋中保持较清醒的头脑。恩格斯说,人类的生存活动“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的生产,另一方面则是 “人类自身的生产”。正是爱情诚宝贵,劳动价更高。没有劳动,不能满足人的自身生存的需要这一大前提,那么,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就失去可能。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不难让人接受的。于是,采桑女提出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的质疑,从而端正劳动与爱情的关系。对于女人,从她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内蕴来说,她们考虑的不仅是 “爱”的本身,而且还有 “爱”的结果。为此,将劳动硕果作为爱情的物质保障条件。如果只把浓重的兴味放在爱恋上,耽搁了 “春月采桑时”,便不会采撷更多的桑叶,“养蚕” 自然 “不满百”( “满百”并非实指百纸蚕蛹,每纸三十六粒蚕籽,而是虚指其多),那么,拿什么缫丝织罗,绣花做襦呢?“襦”,即女子上身穿的小袄,多为绣花精制之物。不仅于此,还有结婚洞房,合欢锦被,婴儿襁褓,哪一样不是养蚕而得,不是劳动而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劳动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诗歌正是以最素朴的语言,通过最动情的世事,揭示最简明的世理。

我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然而直接肯定劳动生产的社会作用之作品极为罕见。对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训长久的文人来说,他们的诗咏多是讴逸擅情之篇,哪里有劳动者的一席地位。只有在民歌中方可透射一丝明彻的辉光。《春月采桑时》语句明快平白,由“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的状写,转渡到“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的诘问,由实而虚,因情述理,呈出板块式组合结构。人们可以从清秀的歌辞中,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意愿,不能不承认它是一篇好作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