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后在故园家居时拉杂书写的组诗,或写景,或咏怀,漫无次序,也没有统一构思,连格式也不一致。本篇为第五首,系咏志抒怀之作。

诗只有短短四句,但上下二句各提出一个问题,以自己心中的设问引发读者的思索,大大加深了诗中的意蕴。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前二句是正面设问,意谓作为一个男子汉,难道不应当投笔从戎,实现匡济天下的雄心吗?“何不”,为什么不,似问实答,强调肯定的立意。“吴钩”,弯刀,《梦溪笔谈》 载:“吴钩,刀名也,刃弯。” “带吴钩”,佩带刀剑,代指入幕从军。“五十州”,指当时唐朝中央政府无法控制的藩镇割据之地,据《资治通鉴》,元和六年,李绛曰:“今法令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以 “收取关山五十州”作为从军的志向,实有为国分忧的胸怀。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后二句是反面设问,意谓倘使不去从军,单靠文才怎么能够建功立业?“凌烟阁”,悬挂功臣图像的楼阁,《大唐新语》 载:“贞观十七年,太宗图画太原倡义及秦府功臣赵公、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此后,人们遂将图像入凌烟阁作为建功立业的代称。“若个”,哪一个,也是似问实答,不过强调的是否定的立意。“万户侯”,汉代爵位名。“若个书生万户侯”,意谓立功封侯者中根本就没有一个书生。此句暗用一个典故,是说建功封侯不能仅凭自身才干,也要有机缘才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载,汉文帝见到李广的勇武,曾为其生不逢时叹惋:“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总之,此诗先说应该从军,后说不从军没出路。单从字面看,诗人是在对今后的出路作思考,似乎有意弃文习武,另谋晋身之路。不只本诗有此意念,《南园》中另有几首诗也表达了相近的立意。前此的第四首云:“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意谓邻里劝他改学兵书战策。诗中暗用张良得黄石公相助的典故,慨然以追步张良为念。后此的第六首云:“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意谓时局动乱,连年征战,即使有再高的文才也毫无用处,又愀然以仅做文人为耻。看来,诗人的从军念头,的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

联系诗人生平际遇,产生从军意念完全可以理解。诗人虽然身为李唐皇朝宗室,但已是疏亲弱支,不仅毫无援手,而且饥寒困顿,尽管诗名满天下,却只能做从九品的奉礼官。他本想从进士入仕途,却因父名晋肃,为避讳而不得与试,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凭文才已无出路,想借从军改变处境,未始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其中既有报效邦国的志向,也有希图晋身的考虑。有人认为此诗主旨是建功立业的热切,似未必允当。诗人决意从军的抉择,有慷慷豪迈的激情,更有深沉压抑的忧愤;是关心国事的请战表,更是怀才不遇的牢骚语。

事实上,与其把本诗看作对今后出路的惨淡思索,不如把它看作对坎坷生涯的悲凉小结;与其看作打算弃文习武的决绝表白,不如看作甘当文人的不平之鸣。在组诗的另几篇诗作中,诗人还倾吐了愿作农人、钓翁的意向,恐怕也同样不能看得太认真。组诗第七首慨叹古代的贤达之士也未能扬眉吐气,不得不自贬身价,“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以此为自身的偃骞不遇解嘲,这大概才是诗人的真实心绪。“若个书生万户侯”,当作书生的郁怒哀怨来解,岂不更近情理?

即使把诗人的从军志愿认真看待,其中也缺少了那种顾盼生风的豪气,与唐初乃至盛唐中期文人从军的表白相比,情味已大不相同。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 《从军行》 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慷慨激越,出于至诚。李白的 《侠客行》 云:“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调侃书生,豪气逼人。本诗虽然也慨叹书生无用,却带有衰飒之气,实际已没有投笔从戌的雄心,只剩下功业难成的愤懑。对于几乎要呕出心来作诗的宗室文士来说,不能凭自身的才华显达,该是何等的痛苦,怎能相信他真的想弃文习武呢?

李贺诗作的思想感情,往往表现得十分曲折隐晦,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反反复复,明明灭灭,不认真抽绎,很难准确把握。前人评其诗“愈推愈远,愈入愈曲,愈微愈减,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什”(姚文燮 《昌谷诗注序》),本诗正有这样的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