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三)》原文阅读|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杨子津。

白浪如山哪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一首是对横江浦的近距离描绘。

尽管横江是如此地“风波恶”,但诗人并不打算退却,而是 “欲渡”(其二)。这时诗人已经立在江边,准备出发。渡船和艄公大概就在身旁,冒险即将开始,诗人举目向“西望”去,那里波涛如山,滚滚而来,通往“西秦”的道路已被阻隔。“西秦”在这里应指当时的都城长安所在地即现在的陕西省一带。“阻西秦”意味往长安去的水路为风浪所阻隔。诗人又举目向东望去,江水奔腾跳跃直下杨子津。《李白集校注》 引王琦语:“汉水出蟠家山,至汉口与岷山合流,东至杨州为杨子江,入于海。胡三省《通鉴》注:“杨子津在今真州杨子县。”《江南通志》又云:“杨子津在杨州府城南十五里,一名杨子渡,唐高宗永淳间为杨子县也。旧时建康 (即金陵,今之南京——引者) 有四津,横江为建康之西津,杨子为建康之东津。”杨子津的位置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南长江边上。诗人之所以特别提到 “汉水东连杨子津”,并不仅仅要说明二者在“水”上的联系,更主要的是金陵和杨州是诗人下一步要去游览的地方,那么往后的游程也不会是很平静轻松的。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眼下要紧的是渡过江去。“白浪如山哪可渡?”大约是出自船夫之口,诗人也许眺望一番以后,告诉他自 己要先渡过江然后如何如何,而艄公则告诉他眼前根本不能摆渡。于是两人发生分歧。结果看来是船夫没能拗过诗人,因而才会有“愁杀”的出现。“峭帆” 是高大的帆,峭帆人就是有高大船帆的船夫。既是大帆,则船也一定不会很小,当不会是“一叶之扁舟”的。即便如此,面对这样的狂风巨浪,船夫也只有无可奈何地叹息: 这样的风浪,怎么可以渡江呢?

这首诗虽然也是写景,但可以看到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左顾右盼,执意渡江的诗人;一个是愁眉苦脸,无可奈何的船夫。二人又形成对比,船夫识得风浪尚且不敢前行,越发显得诗人渡江的急切与坚决。这不仅又一次反映了横江之“恶”,同时也显示出面对风浪二人不同的神色情绪。诗中没有直写 “欲渡”之人的心情,但通过船夫的 “愁杀” 反衬了诗人的不愁,甚至是“偏向风波浪里行”,置生死于度外。虽没正面写人,二人的性格仍鲜明有别。从以下的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船夫终于解缆扬帆向江中驶去。于是诗人看到“涛似连山喷雪来”(其四)。经过一番搏击,船终于靠近对岸,“津吏”早早迎了上来,劈面就是责备:“你这个年轻人,什么要紧的事一定要在这样的风波中渡江(其五)!” 而诗人呢,转顾江上“惊波”,却想到《公无渡河》 中那一对淹死急流的夫妇,这时他的心里是后快还是后怕,大约一下子很难说清楚 (其六)。

李白 《横江词》所写,正是他二十五、六岁时候。那时他尚未受到生活上的折磨和政治上的打击,而是踌躇满志,自命不凡。他本就有些侠骨义胆,又值血气方刚,因而在大自然的险恶面前,表现得无忧无畏,豪放而超迈。这六首诗在整体上正能体现青年李白的人格与诗风,并且也充分说明他的那次远行确是“壮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