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人离任扬州入京,与相知歌妓举袂,赋《赠别》二首。其一,全用赞颂笔调,寓蓄离别意绪。这首则着力抒写饯行场景,表达依依眷恋的心怀。

前二句,摄取特写镜头,透示矛盾的心境。在临别夜宴上,诗人想到她平日里脉脉多情,却总似未觉其对自己有情;今夕面前摆着酒樽,心塞悲凄,相对无言而坐,只是感到强露笑脸不成,难以形成欢趣、人生有这种规律性的情况,当一种感情已经获得,往往不以为然,一旦将要失去,才深有所悟,意识到它的可贵。这里正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波动,具有一种哲理意味。“却似”言无情,“惟觉”言有情,一顿一折,相反而相成,写心态转迁,乃见一往情深。不用“多情自古伤离别”来直接袒露,却用“惟觉樽前笑不成”间接表现,诗句活脱而成“诗眼”。平日相聚,欢歌笑语,是谓多情,而今“笑不成”,是谓远行顿失“多情”。一个“笑”字,照应起手,又一隐悲愁,境界全出。

后二句,转笔咏物,借物寄情。筵席上,点燃着蜡烛,烛花闪动,烛泪流注,若怀有惜别的心情,不断替这一对相知垂泪,一夜到天明。当“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时,也是分离的悲剧开始之际。“有心”、“替人”,寻常词语入句,勃然生色,若蛟龙出渊,腾跃起来。既是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人间相别,蜡烛有心,也为之伤悲,离情最苦,不堪言状;也是以物之情写人,富有象征意义,烛心与人心,蜡泪与眼泪,主客体结合,若即若离,二人心心相印,已是难舍难分。“到天明”,点出别宴延续之久,亦折射出二人之依依惜别。而天明的背后,隐藏着“天隔一方”的结局,男女主人公陷入无法自遣的悲境。甚得“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之妙用。

诗的象征手法,可比拟于李白的诗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境相似。后人亦有学步。宋晏几道《蝶恋花》有“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的词句,即由此化出。

此诗写艳情,厚重而不轻佻,诚挚而不薄幸,看来杜牧和这位年少歌妓是有真情实感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