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春夜闻笛》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抒发了诗人春夜闻笛后的感慨。

首句写笛音唤春。“寒山”是吹笛的地点。“唤春归”乃笛音的感情内涵。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春天的夜晚,一阵笛音悠悠从远处寒山飘来,好像在深情呼叫春天的回归。

次句承前写“迁客”的感受。“迁客”,被贬谪在外的官员,这里指诗人自己。李益于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出任郑县尉,由于长期得不到升迁,便放弃官职,到今河北省一带去游历。这种浪迹江湖、到处飘泊的生涯,对于胸怀拿云壮志的诗人说来,无异于一种贬谪。“相看”的“相”字具有指代作用,所以所谓“相看”,就是看自己,完全一副顾影自怜情状;尤其是当听到呼叫春天返归的笛音,想到自然界已进入温暖季节而自己却仍寄人篱下,更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感。

三、四句诗人忽发奇妙想象。他相信,在南方洞庭湖一带艰难过冬的无数大雁,听到从寒山发出的呼叫春天已经到达北方的笛音,一定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等不及天光放亮就会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北方飞来。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北返。想大雁北来在即,而自己竟南归无望,两相对照,他痛苦地体味到,连大雁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归宿,而自己却前途渺茫,更是不胜悲凄。

在诗人所写边塞诗中,有不少以闻笛听角为题材的诗,然而却不感到单调重复。比如这首诗与《听晓角》都意在表现一种愁闷凄凉心绪,其感情的触发物又都同属于管乐器;但是二诗却有着很大不同,(1)其鸿雁听到乐声后行为反应不同;(2)声音内涵不同;(3)本诗以群雁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而《听晓角》则以“寒鸿”(即边塞大雁)的心理反应类推“人”的心理活动。再如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比较,二诗的相同和相异点更是昭然若揭:它们主旨相同,所用“闻笛”视角完全一致;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大相径庭,《夜上》重在环境气氛的直接渲染和心理活动的直接显现,而《春夜》则更其重视意境的烘托和反衬手法的使用。由此可见诗人深厚的生活功力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