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
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
鹿柴是王维的辋川别业的一个景点。辋川,水名,辋川别业在终南山下辋川山谷。王维有《答裴迪》绝句:“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这“心知白云外”,用李白话说就是“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是理解裴迪诗作的线索。
裴迪在这首《鹿柴》中创造了一个空灵的艺术意境,主客体的“静”正是构成空灵的首要条件,全诗都从“静”的审美视角展开的,固然,诗中渲染的是一幅静景。但与其说景静,还不如说心静,心静正是“心知白云外”的注释。
审美主体内在的“静”是产生审美共鸣的主要因素。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诗人在“静观”中发现了自然中的“我”,获得了物与我的心灵交感。诗人在一个深秋的黄昏,独自漫步在山径上,“不知深林事”,事实上并非“不知”。“不知”是抛开一切世俗的杂念,超越自我。宗白华说:“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美学初步》)诗人把他的情感完全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去了。于是乎“但见麏麚迹”。麏,獐也。麚,牡鹿也。有獐、鹿出没的地方,每每是人迹罕至之处。诗人之所以只见“麏麚迹”,正是反衬鹿柴的幽静:鹿柴的幽静,也正是诗人心灵的宁静,否则,为何什么景象都不见,唯见“麏麚迹”呢?以情观景,景中含情;静中观景,灵气往来,因而构成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渲染了一个静穆的艺术境界:漫步山径,幽人独往来,“心知白云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