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王士禛·秦淮杂诗(十四首选一)》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代诗歌·王士禛·秦淮杂诗(十四首选一)》鉴赏

王士禛

年来断肠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秦淮杂诗》这个组诗,作于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也是南明最后覆亡的一年,是诗人客居金陵时所写。

这时金陵已在清王朝统治下过去了十七年。但由于清兵攻陷南明福王政权时,遭到了大屠杀、大破坏,其创伤一直未愈,这座古城仍是一片荒凉残破景象。诗人借住在“秦淮布衣”丁继之家中。丁家所居,距秦淮河“邀笛步”很近。这儿的“南曲”(即旧院、南明时歌妓聚居之地),是丁氏常常出入之处,对此的掌故、遗事很熟悉。诗人将丁氏所述和自己所见所闻,分别写成这个伤时吊古的连章组诗,题曰《秦淮杂诗》。这就是这个组诗的来历。组诗共有十四首,这里选讲一首,原列第一。

****

这一首是全组诗中的一支序曲。它写诗人赋诗时的客观情况和自己的心态,未作深入细描,只是引发下文,为以下十几首诗分咏历史古迹和名人作个开端。

先看前二句——

年来断肠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秣陵,古县名,秦代改金陵为秣陵。晋复以建业为秣陵,其地皆在今江苏南京市。

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对这座六朝古都的向往心情。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盼望着乘船赴秣陵,游览秦淮风光。这种盼望之情,竟弄到“肠断”和“梦绕”的田地,可见其心至切,其情至深。水上楼,就是秦淮河两岸临水建造的美丽河房。秦淮,即秦淮河,它是一条穿过秣陵经西北流入长江的一条内河。南朝诗人谢朓曾经誉称它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古都的象征,也是帝王荒淫而导致亡国的历史见证。这些“水上楼”,在明末时多为妓院酒馆的去处,入夜华灯辉煌,楼上水下,水色灯火,相互辉映,实在绮丽引人。对此秦淮美景,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诗人,当然不能不为之神往,不为之“肠断”,做梦也在游秦淮,是很自然之事。

但是,当时的秦淮实有面貌,并非如此。诗人所以要这样描述,并将其作为整个组诗的开篇的头两句,这大概也是作家们常用的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吧。

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呢?下边两句解答了这个疑问:

十月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乍看,这似乎实写当时当地的气象,实际词间是有所寄兴的。它是诗人通过“寓情于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你看,原来想象的那样美好的秣陵,竟是连日不断地斜风细雨,春花早为之摧落,弄得满地“落红”,不睹秦淮美姿,只见淡淡烟雾,说是“浓春”,实为“残秋”啊!

诗人作如此描写当时的“自然景物”,正与此时此地为清军入城时摧残后的残破实况相吻合。其实,这个组诗的若干篇什(如“潮落秦淮春夏秋”、“新歌细字写冰丸”等)正是一些具有浓烈政治性的吊古咏史诗。联系到整个组诗的内容来分析,这支序曲,当然不会没有寓意的。

有人会说,王士禛不同于明代遗民顾炎武、黄宗羲和傅山等人那样时刻以抗清复明为念,而他却是自愿与新朝合作的顺治进士,官至尚书,身名俱泰,不会去借诗发泄的。其实不然,因为诗人耳闻目见这座当年繁华古城的残破景象,是摆在眼前的真实状况,不可能不激起心头的波澜,纵然无“故国之思”,也会有伤乱之感,这也是完全符合情理的,何况,还是一个具有睿智的诗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