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清文·侯方域·马伶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①。金陵为明之留都②,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③、游雨华台者④,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⑤ 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⑥ 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⑦,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⑧,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⑨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称为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⑩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注〕① 金陵:古地名,今江苏南京。梨园部:指戏班。梨园是唐玄宗时在皇宫中教练歌舞艺人的地方。唐代宫廷乐舞有两大类别: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在堂上表演。立部伎在堂下表演。在梨园教练的为坐部伎。后世也称戏班为“梨园部”或“梨园”。② 留都:古代王朝迁都后,常在旧都置官留守,称留都。③ 桃叶渡:南京的名胜之地。④ 雨华台:即雨花台,南京的名胜之地。⑤ 新安:隋、唐时郡名,其辖境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徽州(包括今安徽歙县等地)。新安贾指徽州商人。⑥ 《鸣凤》:指《鸣凤记》,明代戏曲剧本名,演杨继盛与明代奸相严嵩斗争、被害及昭雪的故事。椒山先生即指杨继盛。⑦ 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所演奸相严嵩与另一宰相夏言争论应否恢复河套的事。河套,指今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⑧ 匍匐前:伏地前行。⑨ 顾秉谦:昆山(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任文渊阁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晋少师。谄附魏忠贤,陷害杨涟、左光斗等。《明史》入《阉党传》。⑩ 分宜:指严嵩。严嵩为江西分宜人。
侯方域是清初散文的代表作家,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家”。他资质近苏轼,书信、人物传记都有佳制,其中以《马伶传》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马伶传》篇幅短小,但结构安排上却独具匠心。全文极为紧凑,先概括地介绍人物身分及背景,随即跳跃到金陵兴化、华林两部的角技及马伶的失败。马伶戏未终场而遁走,他能否东山再起呢?未容读者悬想他此后的行动,作者的笔锋已转到三年后马伶归来,在新的一番高下较量中大获全胜。至此,又使读者产生了这三年中马伶如何能够演技大进的悬念。通过这样层层蓄势,作者才在最后阐明其获胜的原因,理至此而大明。马伶之败与其转败为胜,皆为此段之铺垫。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说:“文势之振,在于用逆;文势之厚,在于用顺。”这篇文章即是用逆来振起文势的。试想,假如按时间的顺序在马伶失败后,接着写他如何在顾秉谦门下为卒三年,再写他归来获胜,则文章势必结构松懈,索然无味。用“逆”固然巧妙,而此文尤为巧妙之处在于“逆”中有“顺”。对于马伶这三年中的经过,作者没有进行呆板的叙述,而是借华林部伶人拜访马伶时由其亲口道出,所选择的叙事角度极为高明。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其夜华林部过访是“顺”,而马伶所说之事则是“逆”,“逆”中有“顺”,使得文气非常自然。千锤百炼而又自然无痕,于此可见作者的艺术功力。
文章写马伶,只集中笔墨记叙马伶“去数千里,为卒三年”而学艺之奇事,写学艺之奇事,又先写两次角技,从而收到耸动耳目的效果。
作者选择了一个十分具有竞争性的场面来渲染这次角技的紧张性。首先从观众着墨,金陵的贵客文人、妖姬静女被“遍征”,并且“莫不毕集”,其场面之盛可以想见。而两部又同时演出《鸣凤记》,同样的内容使观众更能比较出两部技艺的高低,这反映出两部各不相下的竞争心理。从观众及剧目两方面,将这次角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下则描写两部角技的过程及胜败,演唱到一半时,尚未能分出高下,但当演到奸相严嵩出场与夏言辩论是否恢复河套失地这一场时,扮演严嵩的兴华部的马伶明显地逊于华林部的李伶,两部的高低于此判然。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马伶的技艺如何不如李伶,而是借观众反应来侧面点染:“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以观众对西肆的叹赏来反衬东肆马伶的失败,文思巧妙。马伶戏未终场而遁走,为下文的转败为胜伏下一笔。
将近三年之后,马伶又回到金陵兴化部,在同样的盛会上,两部又同演《鸣凤记》,又演到了河套一场,然而,这次的结果却与三年前大不相同,马伶以精湛的技艺使李伶折服,兴化部的声誉远远超过了华林部。文章笔墨简练而有变化,以李伶的“失声”、“匍匐前,称弟子”来写马伶演技之高,与前段同中有异。两段相较,繁简有致,同样的内容而不见重复,体现出作者文笔腾挪之巧妙。
侯方域通过对这一事迹的详细记叙,使马伶的形象栩栩如生,使马伶的性格充分凸现出来。但若仅如此,犹未能称为上乘,这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因事见理,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的善于种树来说明要循物自然之性的道理。《马伶传》则通过马伶“去数千里,为卒三年”的事迹来阐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及苦学必有成的道理。马伶的行事出人意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通过作者叙述,这个“理”昭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文章还有暗寓褒贬之妙。对于当朝的宰相顾秉谦,作者说他“严相国俦也”,“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严嵩是万人唾骂的大奸臣,将顾秉谦与之相提并论,是含有贬斥的深意的。作者行文微婉,借马伶之事而对顾秉谦进行了侧面的抨击,深谙史家之“春秋笔法”。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侯方域,说他“涉于浮夸”,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说“惜其文不讲法度,且多唐人小说气”。从这篇文章看来,超乎法度的法度,对主要事件的夸饰、渲染以及小说家手法的运用,正是其成功之处,用来说明侯方域文章的特点是恰切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