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祭尹师鲁文》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欧阳修《祭尹师鲁文》原文|注释|赏析

欧阳修

维年月日,具官欧阳修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师鲁十二兄之灵,曰:

嗟乎师鲁! 辩足以穷万物,而不能当一狱吏; 志可以狭四海,而无所措其一身。穷山之崖,野水之滨,猿猱之窟,麋鹿之群,犹不能容于其闲兮,遂即万鬼而为邻。嗟乎师鲁! 世之恶子之多,未必若爱子者之众。何其穷而至此兮? 得非命在乎天而不在乎人?

方其奔颠斥逐,困厄艰屯,举世皆冤,而语言未尝以自及; 以穷至死,而妻子不见其悲忻。用舍进退,屈伸语默。夫何能然? 乃学之力。至其握手为诀,隐几待终,颜色不变,笑言从容。死生之间,既已能通于性命; 忧患之至,宜其不累于心胸。

自子云逝,善人宜哀。子能自达,予又何悲? 惟其师友之益,平生之旧,情之难忘,言不可究。

嗟乎师鲁! 自古有死,皆归无物。惟圣与贤,虽埋不没。尤于文章,焯若星日。子之所为,后世师法。虽嗣子尚幼,未足以付予,而世人藏之,庶可无于坠失。

子于众人,最爱予文。寓辞千里,侑此一罇。冀以慰子,闻乎不闻?尚飨。

《祭尹师鲁文》是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为已故好友尹洙所写的一篇祭文。叙事怀人,情致哀婉深沉,在反复感叹之中,表达了对朋友无限的哀思,读来凄恻动人。

尹洙,字师鲁,洛阳人,是宋初古文运动的开拓者,对欧阳修弃骈文作古文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受到欧阳修的推崇。他是一位襟怀磊落、见识超绝、才华卓越的人物,然而命运多乖,屡遭贬斥,于47岁时染病而死。欧阳修为此深感痛惜,在《祭尹师鲁文》中哀叹尹师鲁怀才不遇的不幸溢于言表,同时又在咏叹朋友生死祸福不系于心的达观态度中,体现出尹师鲁的悲剧性色彩,从而使哀叹声中又添悲愤之意。

在哀悼之辞的第一段,欧阳修先讲尹师鲁穷困至死大概是天命所致。在这里,作者用笔曲折变化,灵活流畅。首先感叹尹师鲁被贬以至死,空有奇伟的辩才和志向。作者不无遗憾地说,师鲁呀,你那雄辩的才能能够推究万物的道理,却不能对付一个审判案件的官吏,你那远大志向可以超越四海之外,却没有办法来安排自己一人的命运。然而这并非仅仅是生不由己,接下来,作者又写到死,尹师鲁在死后也可谓无安身之处。荒凉的山崖,僻远的水边,猿猴的洞穴,麋鹿的族群,这些地方都没有死者容身的地方,亡者只好在千万鬼魂那里,去和他们为伴做邻居。如此一写,顿时如风雨波涛骤来,表现出尹师鲁的生与死悲凉之至,可谓文章妙笔所在,就是说随贬谪过后的是死亡的到来,被贬本是身不由己,何况在死后更无力安置自己。于此,作者深为尹师鲁惺惺而惜,为尹师鲁扼腕不平。不过作者不用直叙直议之笔来写自己的悲哀之情,而是用天命来宽解自己,从而更强调了悲愤之意。作者写道,师鲁呀,世上憎恶你的人数很多,也未必如喜爱你的人多,那么你为什么会走投无路到了这般地步呢,难道说人的命运确是由天命决定,而不是由人安排吗?这疑问不答自明,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的真情。

第二段是讲尹师鲁如何不以其得失生死而动心。这里欧阳修是以议论之笔来代叙事之笔,在议论中委曲抒情。面对着尹师鲁贬谪遭斥,奔波挫折,困窘艰难,尽管天下的人都为之冤情鸣不平,而他自己却在言谈话语中从不提及这些。即使到了走投无路以至葬送生命的时候,连他的妻子儿女也始终没有看到他流露出过悲哀和欢欣。尹师鲁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无论是任用或废弃,晋升或贬降,压抑或伸展,说话或缄默,都始终如一,那么尹师鲁怎么具有这样的修养呢?欧阳修认为这是学识的功力。因而他在遭贬而死时也是一样。他可以在垂危之际与朋友握手告别,他可以依伏几案等待寿终。面对死亡,他神色不变,犹如平时一样谈笑从容。对于尹师鲁来说,如果可以在生死关头之际觉悟到了天命所在,那么每当祸患来临之时,自然就会做到内心恬静。也就是说,既然连死生都可以无动于心,更何况祸福之忧患呢。在此,作者仅就尹师鲁从容地对待死亡的情节来写尹师鲁生死祸福不系于心的达观态度,实在是一妙笔。如果是反过来先写尹师鲁无所忧患而不怕死生,听天由命,那么就会显得呆板乏味,落于平俗。

第三段是讲尹师鲁虽然可以做到不为死生而忧虑,但是作为他的朋友,作者却不能忘怀旧情。尹师鲁逝世后,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会悲哀。作者先道出应为亡朋哀悼之理,不过接下来,却又使笔一转,从尹师鲁达观自处的生活态度,告说自己何必为之伤怀。那么就真是不为亡友哀歌伤情了吗?作者在这里又把笔一折,感叹与这位政治上的同志、文学上的良师和知交的旧情往事。对于作者来说,对尹师鲁的深切之情总难以忘怀。其情之深,其意之切,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不难看出,作者在此是力图通过章法的变化使他的一片情怀曲折尽致。

第四段是讲尹师鲁的文章必传于后世。世变无涯,人生有尽,自古以来人皆有死,死后也都会归于乌有。不过,若是圣人贤士虽死犹在,肉体埋入地下,化为尘土,其名声不会泯灭。尤其是他们所留下来的文章,放射光芒如日月星辉。当然,尹师鲁的诗文也堪称为后世楷模,流传于世。虽然他的遗孤年纪尚小,不能将诗文交付给他,但是若让世人收藏其诗文,也是不会失传的。写到此处,作者在从他对亡友遗作的态度中,又把对朋友的情意融汇在其中。可以说,一情一意无所不有。

第五段是说欧阳修不忘旧交,呤咏挥毫,把对故人的情怀表现于祭文,告慰亡灵。这样一来,在文章结尾处就又添加了一层情谊。

这篇祭文文前有序,文中用四言、六言或骚体句抒发作者的惋惜哀伤之情,文末用“尚飨”一词收尾。在这篇感情深沉,凄恻动人的祭文中,对朋友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际和生死祸福不系于心的达观态度,反复感叹,曲折尽致。为了使哀悼之情淋漓尽致,作者巧妙构思笔力曲折,议论迂徐。可以说全篇用议论代替了叙事抒情,但在议论中又有事有情,不乏感人之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