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原文|注释|赏析

柳宗元

近制,凡得仕于王者,岁登名于吏部。吏部则必参其等列,分而合之,率三十人以为曹,谓之甲。名书为三,其一藏之有司,其二藏之中书及门下。每大选置大考绩,必关决会验而视其成。有不合者,下有司罢去甚众。由是吏得为奸以立威,贼知以弄权,诡窃窜易,而莫示其实。必求端悫而习于事,辩达而勤其务者,命之官而掌之。居三年,则又益其官,而后去其职。有范氏传真者,始来京师,近臣多言其美。宰相闻之,用以为是职。在门下,甚获休问。初命京兆武功尉。既有成绩,复于有司,为宣州宁国令。咸曰: 由邦畿而调者,命东西部尉以为美仕。范生曰:“不然。夫仕之为美,利乎人之谓也。与其给于供备,孰若安于化导。故求发吾所学者,施于物而已矣。夫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 今吾将致其慈爱礼节,而去其欺伪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禄。庶可平吾心而不愧于色,苟获是焉足矣。”季弟为殿中侍御史,以是言也告于其僚,咸悦而尚之。故为诗以重其去,而使余为序。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是柳宗元在监察御史里行任上所作的一篇散文,是为即将上任的宣州宁国令范传真所写的赠别诗作的一篇序文。宁国,即今安徽省宁国县,唐时属宣州管辖。明府,原为对州、郡刺史、太守的尊称,唐人借用来表示对县令的尊称。范明府,即范传真,原在长安任京兆武功尉,迁宁国县令。赴任之前,亲朋好友为其赠诗送行,这在唐代是很盛行的。赠诗写好之后,范的亲友请柳宗元写了这篇序文。

按照唐朝的习惯,亲朋故友在分别之际,常常要设宴饯行,席间饮酒赋诗,互相道别,然后再将这些诗积成卷帙,再请人为这些诗作序,说明诗的由来及作者,是为诗序。一般诗序,多用于道别叙情,而柳宗元写的诗序,却常常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抨击时弊。因此,他的赠序,一般都可划归政论文范围。

文章由论述唐朝的官制开始:“近制,凡得仕于王者,岁登名于吏部。吏部则必参其等列,分而合之,率三十人以为曹,谓之甲。名书为三,其一藏之有司,其二藏之中书及门下。”唐朝官制设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分别掌管军国政令和政令审议,尚书省则主管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职能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是封建社会较完善的官制。尚书省的吏部,主要掌管官吏铨选,将天下所有的仕者分出等级,登入名册,一式三份,三省各收一份。还要每年举行一次会考,是谓大选置,最后根椐考试成绩的优劣决定是否任用。每次都有大批的人被淘汰下来,因此吏部的官吏得以滥用职权,营私舞弊,出坏主意,偷改文书,干尽了坏事。因此在吏部办事的官吏一定要忠诚正直,熟悉自己的职责,通晓事理,工作勤奋,任命这样的人执掌选拔官吏的职权。三年任职期满,获得提升,才调离原来的职位。文章至此,才将笔触转到范传真身上:“有范氏传真者,始来京师,近臣多言其美。”范传真初到京城作官,朝廷官吏都称赞他的品行,被宰相知道了,擢拔他在门下省任职,又赢得了好名声。他原任京兆武功尉,因政绩卓著,被吏部看中,改任宣州宁国县令。在唐朝的官场中,人人都愿意在京城作官,而到边远地区作官,一般都被看作贬谪,像文中所说的东西部尉,指长安城内万年、长安两县的官吏,为当时官场仕子们垂涎的肥缺。范传真原来在京城附近任职,而宁国县远在宣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地区以及江苏省部分地区),与长安相距甚远。所以按常理来说,这种升迁实际上是受到斥逐,并非好事。然而范传真本人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夫仕之为美,利乎人之谓也。与其给于供备,孰若安于化导。故求发吾所学者,施于物而已矣。夫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今吾将致其慈爱礼节,而去其欺伪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禄。庶可平吾心而不愧于色,苟获是焉足矣。”在范传真看来:衡量一个官吏好坏的标准在于看他是否有利于百姓。而要使百姓从根本上获得利益,不在于仅仅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而在于对他们推行教化。在他看来,官吏是老百姓的奴仆,他们吃着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怎么能不报答呢? 他所要推行的教化,便是“致其慈爱礼节,而去其欺伪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禄。”只有这样,才能于良心无愧。范传真这番话语确实识见不凡,可谓石破惊天之论。一个封建官吏,不仅不高居于百姓之上,以“牧民”者自居,而且认为百姓是真正的主人,自己不过是“役于人而食其力”的仆役,理应报答百姓,为民谋利。这种“为吏者人役也”的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范传真不仅公开申明自己的民利思想和“为吏者人役也”的真知灼见,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实践这些主张。韦瓘于元和四年(809) 所作的《宣州南陵县大农陂记》中对范传真治理宁国的政绩予以很高的评价,他写道:“皇帝四年,今地官侍郎卢公观察宣部,精心厚下,重难邑长,乃以宁国令顺阳范君假南陵印为大夫。于是肃以检奸,廉以约身,和以纳民,敏以应物”,“范君独判于心,不畏腾口曰:‘利于人也,使吾获戾而罹悔,真吾心也。”(《全唐文》卷六) 文章最后,作者交代出写作此篇诗序的缘由。季弟,也就是排行最小的弟弟,指范传正。据史载:范传正曾任渭南尉拜监察殿中侍御史,与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柳宗元是同僚。范传正曾将其兄的这段话告诉了同僚们。受到了同僚们的喜欢和崇尚。所以在范传真离任到长安赴任之际,亲朋好友都很看重这件事,纷纷出面写诗为其送行,并请柳宗元为这些诗写序。

柳宗元一生追求“大中之道”。他的“大中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他“以生人为主”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得以体现。在本文中,柳宗元借宁国令范传真之口,提出了“为吏者人役也”这一观点,把“民”放在主人的地位,而把官吏放到了奴仆的位置,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柳宗元十分赞赏范的这一观点,他把它吸取过来,使之成为自己吏治主张的组成部分。柳宗元在稍后写的《送薛存义序》一文中,又进一步发挥了本文中的“为吏者人役也”的思想,指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 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他认为:作官就应该“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他的这些思想同他的进步的历史观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他积极参加永贞革新运动的思想基础。文章在阐述作者的政治主张的同时,还借讲述唐朝官制,揭露了中唐时期朝政的腐败和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首先是构思新颖、奇巧。姚鼐说过:“宋人作序,前多有冒头、序其原由”(《古文辞类纂》)。柳宗元的这篇诗序却独出机杼,起笔不凡。文章一开始先详细叙述唐代的官制如何复杂,官吏的选拔和任命需要经过多少道手续。令人望而生畏,继而再讲选拔什么样的人到吏部这样的关键部门任职,再写如何根据他们的政绩决定提升与否。文章写到近半,才引出作品的主人公。至于作者的写作原由,则放到了篇末。这种结构安排使文章富于变化,令人读后耳目为之一新。本文的另一主要艺术特色是灵活多样的表现人物的手法。文章在介绍范传真的品行时,先不让主人公出场,而是花费大量笔墨介绍唐朝官制考铨,以此作为铺垫,并用吏部官员的舞弊行为作对照,反衬出范传真的廉正为公。最后,作者通过范传真之口,让他自己申明“官为民役”的主张,使范传真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文章的另一个特色是言约意丰,简洁明快。作者介绍范传真的品德,仅用了“始来京师,近臣多言其美”,“在门下,甚获休问”,“初命京兆武功尉,既有成绩”几句,便将范公的品行、政绩表达得清清楚楚,可谓简约有致。此外,文章识见卓越,论证透避,雄辩有力,较好地阐述了柳宗元的政治主张,是其赠序中的一篇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