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列强用枪炮进入中国,随着国门的洞开,社会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竹枝词也是应随时代,记录和反映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深刻变化。武汉是那个时代在国内有其重要地位的城市,在竹枝词的记述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日寇侵华,引起国人的痛恨,这些社会大变局中的重要事件,竹枝词多有记录。
1938年10月20日汉阳人尹明阶在其《侏儒沦陷纪事诗》中用六首竹枝词予以反映:
其一
国军昼夜渍西行,武汉沦亡惊万村。
锦绣山河成碎土,可怜父老招忠魂。
其二
不知亡国恨多少,父子悲伤卜死生。
一日数惊神不定,形如丧犬更伤神。
其三
国破家亡浮似萍,田园家产毁戎兵。
柴林露宿怕儿哭,长夜风寒盼黎明。
其四
侏儒屡换大王旗,炮击军民百具尸。
父子流离道路上,伤心国事向谁悲。
其五
连天风雪夜正寒,一阵敲门心不安。
虎啸狼嚎人胆颤,快将热被送军官。
其六
穷村主妇暮烧餐,野菜伴羹珠米难。
半夜忽来二鬼子,骂声你等还居安。
这些竹枝词作品,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地展现了一幅幅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国破家亡的现实图景,无不激起国民的愤恨。
有侵略就会有反抗,而同为汉阳人,时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联络科长、部长,1942年任襄河地委书记兼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的张执一则以抗日革命者的角度,在其《三打侏儒山》的作品中以五首竹枝词记录了这一光辉的革命历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其一
麦浪催风土气香,南天月照马蹄忙。
人流野径缘何急,远袭倭军过故乡。
其二
小丑跳梁汉沔间,认倭作父霸侏山。
乡人眼里群魔相,半是汉奸半蒋顽。
其三
莫道襄南夜雨倾,长途跋涉路难行。
军前传令催行速,打响枪声待日明。
其四
三战侏儒敌胆寒,孑遗含泪话辛酸。
湖山到处创痕在,血债追还莫让干。
其五
江南襄北话神威,奇袭倭营得胜归。
汉沔乡邻情义切,劳军美酒鳜鱼肥。
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武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家云集,期刊荟萃,全国性的文艺组织相继在汉成立,相当数量的各类作品在汉发表、出版,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文艺运动有声有色,成绩卓著。其中不乏竹枝词有分量的作品,也凸显了竹枝词证史、补史、记史的功能和作用。
武汉是抗战时期的“临时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抗战炮响,国魂震荡,民意沸腾。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勃然兴起,如火如荼。“整个武汉沸腾了,也带动全国沸腾起来了!”郭沫若在《洪波曲》中,为1938年的武汉写下个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最团结、最悲壮、最坚苦卓绝、最扬眉吐气的篇章。武汉抗战文化,作为整个抗战文化运动兴起的第一个巨大潮头,汇入到全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洪流,写下了新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竹枝词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在武汉影响深广,有良好的的创作基础和众多的创作队伍,文随时代,当然不会缺位。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举国响遍了争生存、求自强的呼声。随着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历史性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成,流亡海外十年之久的郭沫若,满怀着对民族解放斗争的渴望,从日本辗转上海、香港和广州秘密归国,并来到武汉,成为武汉抗战文化的旗帜。他在创作众多的自由体新诗的同时,有写过一些竹枝词风格的诗体。
银河倒泻自天来,入木秋声叶半摧。
独对寒山转苍翠,渊深默默走惊雷。
他以“惊雷”将“走”,向朋友透露决计回国的愿望。他在冲破重重阻碍,化名“杨伯勉”,离妻别子,踏上回国的轮船时,他意味深长地说:十年有期徒刑终于结束了,并无限惆怅地吟出了:
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将遍地哀。
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年代里,不只有中华儿女,还有一位和武汉人民一起并肩战斗的日本女战士,她就是人们尊敬和熟悉的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信子),郭沫若对她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专门以七绝、实为竹枝词予以赞扬:
茫茫四野弥黯暗,历历群星丽九天。
映雪犹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
郭沫若直到1938年10月25日,坚持到武汉沦陷前的最后时刻,才结束了他在武汉10个月的战斗历程。
国歌的词作者,大名鼎鼎的田汉这首《抗战扩大宣传周水上火炬游行有感》在抗战诗篇中深响深广,多有传播:
大火雄歌杰阁前,长江两岸万雷喧。
江头野老私相问,盛况何如北伐年?
在那个兵荒马乱、风雨如晦的特殊时期,不得不提到“语妙并州快知刀,丘八诗章石点头”的爱国名将冯玉祥。他不但是中外闻名的抗战英雄,同时也是促进抗战文艺发展的急先锋。作为当时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深为老舍弃家远行、矢志抗日的爱国精神所动,诗情勃发,为老舍的二首献诗颇具竹枝词风貌:
老舍先生到武汉,提只提箱赴国难。
妻子儿女全不顾,赴汤蹈火为抗战。
老舍先生不顾家,提个小箱撵中华。
满腔热血有如此,全民团结笔生花。
虽然文学意味稍显浅显,作为叱咤风云的将军,以他诗歌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独特的丘八风格赢得了现代诗坛上“丘八诗人”的雅号。其造境洋朴、出语天然的特色得到了董必武和郭沫若的称颂和推崇。周恩来也作了“丘八诗体为冯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的高度评价。
诗歌作军歌、诗魂壮国魂的于佑任,作为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诗人和书法大师,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是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在北伐和抗战时期两次来到武汉,他的诗、词、曲及白话诗,无不充满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一首《春雨中黄鹤楼写望》:
一江风雨昼冥冥,烟树参差认不清。
壮观兼饶诗画意,万重新绿武昌城。
其诗自然清新,诗中有画,借景舒情,以“一江风雨”暗寓时势气象。
在中华民族经历着屈辱与抗战时期,有一个似乎被人淡漠以至遗忘的“老向”——王向辰,值得我们钩沉,他原名王焕斗,老向是其笔名,因谈吐幽默诙谐,与老舍,老谈(何容)并称为“幽默三老”。
老向1937年秋来到武汉,应冯玉祥将军之邀在武昌千家街主编《抗到底》,从事抗战宣传,成为通俗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抗日三字经》引起巨大而热烈的反响,销售火爆,一时洛阳纸贵,犹如撒向全国的特大传单。在纪念抗战周年的“献金狂潮”101中,他于7月7日的当天写出了《七七献金》:
英勇抗战周年到,全国纪念热情传。
武汉三镇把金献,热烈情形听我言。
其抗战热诚,创作冲动,溢于言表。
文艺下乡热腾腾,化解万民怀似冰。
由其市上讥与捧,作家努力具真诚。
其创作简明畅达,朗朗上口,富有乡土味,极富生活感,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内容形式与时代同步,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
黄陂人魏予珍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武汉纪事诗》一组计17首明白无误地记录了这一特殊时期的特别事件,今天读来也颇有现实意义。
第一首
大江日夜水悠悠,潮落潮升去不留。
国共提携成往事,且凭残梦写春秋。
第二首
名城首义事成尘,豺豹纵横草木惊。
百里途程三道卡,敲骨吸髓苦吾民。
第五首
雪压冰封事可伤,孑遗泪眼望南方。
满城一夜传春信,革命雄师下岳阳。
第十四首
壮岁投机向岭南,早年燕市作奇男。
汉江昏夜走狐狸,定论何须待盖棺。
魏予珍还在《汉口旧事竹枝词》中写道:“物换星移世界新,当年旧事已成尘。前头蔗境共争取,还把辛酸教后人。”表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世人应当怀念仁人志士,发扬光荣传统,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下面这首记录了市民,特别是女子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硚口呜呜汽笛鸣,后湖处处亮油灯。
东邻姊妹呼声急,拄杖提包结伴行。
还有一首反映年关物价飞涨,债主索债,儿女盼望节日物品,穷人日子难捱的状况:
物价飞旋逼岁华,年关柴米难当家。
娇儿那识爷心苦,男要瓜皮女要花。
汉阳人傳彦明作《汉皋沦陷纪事诗》42首,洋洋洒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武汉那个时候风雨如晦的社会图景。其中第二首这样写道:
三镇沉沉剧可悲,惊看初日上旌旗。
鱼游釜底情空急,第一人间恐怖时。
第四首指向明确具体:
策马争先据要津,顿时旌旆满江城。
小硚口下新衔上,划得区区住难民。
第十七首记录换朝换代的景象写道:
艳电传来国命休,却留旗帜照江流。
号称建国加标帜,主义遵行大亚洲。
第三十七首近写市景,远写日美珍珠港事件,比较中思考国际形式:
大智路旁宁有路,华清街下更无街。
当年得意珍珠港,今日方知事不偕。
最后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用竹枝词记录实世图景:
地转天回庆此时,八年回首亦堪悲。
草间留得诗人在,江汉路来唱竹枝。
随着大革命的时代变迁,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充满了新的时代特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竹枝词当然也不例外,众多创作者以不同形式艺术地记录和再现这个宏阔的时代,在给读者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客观地展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图景,再次体现了竹枝词以诗记史,以诗证史的社会功能。
这正是:
风云变幻时代更,抗战竹枝史实陈。
多少热血和雨泪,旧代新朝文墨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