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干宝·周青
亦题《孝妇周青》、《东海孝妇》。东晋志怪小说。干宝撰。原载《搜神记》卷十一。《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载。李格非等《文言小说》、吴组缃等《历代小说选》皆选录。是一则著名的孝妇蒙冤故事。叙写:东汉时东海郡有一孝妇,对待婆母非常孝敬。婆母过意不去,不愿“久累年少(指孝妇)”,于是自缢而死。其女反诬孝妇害母亲,并状告于官衙。太守不辨皂白,严刑拷打,孝妇不堪苦楚,遂被屈打成招。当时于公为狱吏,替孝妇据理辩冤,但太守不听,于公抱其狱词,痛哭于府,愤然而去。孝妇被斩后,郡中三年枯旱不雨。后来太守换任,新任太守究其大旱缘由,于公具诉孝妇冤屈,太守立即亲祭孝妇冢。于是大降喜雨,五谷丰登。据当地老人讲,这一孝妇名叫周青,她临死前,当众立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当行刑时,她的血变成青黄色,顺着旗竿逆流到顶端。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吏治的昏暗,表现了一个善良女子对于黑白颠倒、草菅人命的封建法制的控诉和反抗。小说文笔简约,用史传笔法,把周青蒙冤的情状写得可歌可泣。启笔先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以明事乃不妄也。接着便直叙孝妇之德,婆母自缢,小姑诬告,太守枉断,于公争讼等,秉笔直书,不事夸饰,叙事精简。展现了孝妇冤狱的实情真貌,暴露了酷吏断狱的昏聩凶残。史贵传真,作者所写周青冤狱,在封建时代是具有典型性的。下面作品转换笔法,孝妇誓言,蒙冤罹难,感天动地,誓言应验,血缘幡逆流,郡中枯旱,三年不雨。这里作者构设了极为奇警的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把这一旷世的奇冤渲染到了极致,有力地鞭挞了封建酷吏,充分地表现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这一故事的本事在汉代已广为流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说苑》、《汉书》所记的东海孝妇事,但它们的主旨在于颂扬于公循吏之德,故而均不云其孝妇姓名。另一类是民间传说,《淮南子·览冥训》中的齐孝妇事,还有后来《后汉书·孟尝传》中的虞孝妇事和《晋书·列女传》中的陕孝妇事,此三事虽载于正史等书,但所据当和本篇的民间传说孝妇事类同。干宝先据史实录东海孝妇事,又据传闻记周青事。高明的是,作品把史实与民间传说巧妙的扭结在一起,亦虚亦实,虚实相生,并以传说中的冤血逆流与史载的枯旱三年相勾连,形成前呼后应之势,使全文脉意贯通,二者浑然成一体。此后这一故事历代都有繁衍,宋人王歆《孝子传》即直记周青事。元代王实甫、梁进之、王仲元曾先后编成《于公高门》杂剧。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也是以此为蓝本,融入“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传说,结合时事,成功地塑造出窦娥的艺术形象。清代陈宝、王曦又作《东海记》亦脱胎于此,而推衍为传奇(戏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