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集》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我国新文学革命初期第一部白话诗集。作者胡适(1891~1962),初名嗣糜,学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提出,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对旧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发难,被认为是新文学革命的第一个宣言书。他在《尝试集》初版《自序》中说:“我们认定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故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基于这种认识,胡适决心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为白话新文学拓荒开路。《尝试集》就是他对白话诗所作的广泛而大胆的尝试。他取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以为“天下决没有不尝试而能成功的事,也没有不用尝试就可预料成败的事”,“故用‘尝试’两字做我的白话诗集的名字”(《尝试篇·自序》)。胡适创造白话诗之初,几乎是单枪匹马,甚至还受到一些友人的驳难和讥笑。《尝试集》中的第一篇《蝴蝶》(1916年8月13日作)描写了自己的真实心境:“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那些“国粹派”文人便以“黄蝴蝶”指代胡适以表轻蔑,然而胡适无所畏惧,坚持不懈地“尝试”,写出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可以称得上够标准的自由体白话新诗,如《老鸦》:“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愿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第一节)塑造了一个独立不移、不苟且、不阿谀的个性形象,反映了五四时代那种肯定自我存在、反叛传统观念的新精神。又如《一颗遭劫的星》(1919年12月17日作):“热极了!更没有一点风!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动也不动一动!”(第一节)借气候的描写,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又如《双十节的鬼歌》语含讽刺,更具强烈的战斗性。胡适的新诗,日益得到有识之士的赞和,到1918、1919年,尝试新诗的人逐渐多起来,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傅斯年、康白清、俞平伯等也纷纷写作新诗,胡适的努力终于赢得了知音,唤来了诗坛、文学界的新气象,郭沫若的《女神》(1921)、闻一多的《红烛》(1923)也相继问世,新诗创作蔚然大观。
《尝试集》中的部分新诗,首先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加上胡适其他白话翻译作品,它们成为《新青年》上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此后,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优秀白话文作品震动文坛,白话文的声势和影响越来越大,至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不得不承认“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借助白话文,五四新思想、新道德迅速传向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特别是青年学生受到普遍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启蒙,从而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
《尝试集》1920年3月初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同年9月即再版。1922年10月刊行了经作者增删的增订4版,其后便以此版行世。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依增订4版重排出版,为便于读者、研究者参考,另将该版删去的初版和再版中的序及诗作全部附于书后,成为《尝试集》最完备的本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