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苍月
报告文学。作者蒋巍。发表在《文汇月刊》1985年第11期。作者描写了一对返城知青从抗拒到屈从于传统观念的婚姻悲剧。男主人公雷超1968年从哈尔滨来到北安附近的农场,连队里那单调的生活,使他深深渴望家的温暖。青春热望的燃烧,劳动上的协作,与贫下中农在感情上的亲近,使他很快就与坐地户的女儿玉珍结了婚,并生有一儿一女。雷超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飞机设计师、医生、作家、海军……。他爱读书,并喜欢修理半导体、收录机什么的。他不甘心扎根在偏远的山沟里,当他眼见农场知青都在返城,而自己因与当地农村青年结婚而不能返城时,他和妻子商量决定假离婚,等工作安排妥当再设法调妻子进城,然后复婚。长期的分居,使玉珍的孤独感和失望心理转而为对雷超的挑剔和猜疑,她竟把风尘仆仆从哈尔滨来看望她的雷超骂出了家门……雷超苦恼、忿懑,被生活的落寞和困窘所包围。文化上的差异,城乡距离,使他感到与妻子在感情上的差距,他孤独又懊悔。这时,他在松花江畔遇上了比他的境遇更悲惨、更凄凉的返城知青肖丽。肖丽温柔、美丽而有文化。下乡时,为生活所逼、为连长的权力所迫,她嫁给了连长的儿子,并生有一子。然而婚后,粗暴的丈夫对她百般欺辱,最后抛弃了她。雷超与肖丽相识后,发现彼此志趣相投。肖丽重新给了他生活的热情。两颗苦难的心碰在了一起,然而,有着传统观念的双方父母,坚决反对他们结合。雷超被赶出家门。他们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传统观念抗衡。两人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柈棚改成的住房里举行了婚礼。肖丽带着她六岁的儿子,三个人组成了家庭。那时,虽说两人都找到了临时工作,因粮证、户口都被双方父母索走,所以一切物品都要买高价的。雷超每月还要给他的两个孩子抚养费。日子更加拮据。这个新家毕竟有往昔的伤痕,每逢年节,雷超想念自己的孩子,几次回家都被母亲赶出门外,更不许儿媳上门。生活的贫困,对子女的牵挂,与父母断绝关系而带来的压力,把他俩折磨得困苦不堪。新生活的欢乐被困窘冲淡了。雷超看着由于过度操劳而憔悴的肖丽,决定和肖丽分手。起初她不同意,但在雷超的恳求下,只好屈从于传统观念的压力,忍痛分手了,这是少见的情意悱恻的离异。雷超又回到了父母身边和儿女团聚,与前妻复了婚,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但愧疚却永远留在了心里。肖丽还是孑然一身,她在宁静中感受着悲戚。他们都回到了各自生活的轨道,回到了传统观念中。传统观念真的抗拒不得吗?作者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他把笔触伸向人物灵魂,描写了人物心灵的变异,并剖析了社会,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深思和觉醒。作品曾获全国第四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并被翻译介绍到日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