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窑笔记》的主要内容,《南窑笔记》导读
《南窑笔记》是记述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一部专著。清无名氏著,旧系手抄本,最早刻本为 《美术丛书》 本。
作者佚名无考,根据其书内容分析,所记均为雍正、乾隆时镇窑工艺概况,故作者可能是雍正、乾隆时人。
《南窑笔记》全书不分章节,仅在条目前加一标题,共计35个条目。按其书的顺序,大致可分如下几个部分。
1. 前言,无标题,简述景德镇陶瓷历史概况。
2. 介绍宋、明两代的历史名窑,主要是景德镇有仿品的历史名窑。共计13条:有柴窑、汝窑、观窑、哥窑、定窑、龙泉窑、钧窑、永乐窑、宣窑、成弘窑、正德窑、嘉万窑、厂官窑。每个条目简介其时代、地点及其产品特征和镇窑所仿情况。如汝窑条目:“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白2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桔皮棕孔。今景德仿做,用里乐釉入青料少许,以不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泥者,不子素泥也”。再如定窑条目:“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有印花、拱花、堆花三种,名定州花瓷是也。尊、爵、盘、碟、佛像及各种玩器,雕琢精巧,靡不全具。间有花纹,内填彩绿色者。又有土定一种、霍窑一种;建窑似乎定制,又有欧窑多碎纹者,不堪赏鉴。今南昌仿者,滑石合泥作骨子,纯用碪子釉,不减古釉,花样精致过之”。再如永乐窑条目:“有永乐甜白脱胎撇碗,此最轻者。有最厚者,有青花压手杯,底内俱有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多涩足。今仿者多青花为上,胎薄造作维艰,且不适用”。再如厂官窑条目:“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官窑所烧,故名厂官,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配合诸窑,另成一家。今仿造者,用紫金杂釉,白土配合,胜于旧窑”。其他条目亦均如此体例。
3. 介绍低温窑炉及釉彩的烧造工艺。共计6个条目,即:釉炉、彩色、黄绿、金银、沽蓝及官窑。其釉炉条目介绍低温窑炉的形制、大小、用途及分工情况。其彩色、黄绿、金银及沽蓝条目,则分别介绍斗彩、五彩、填彩、黄绿彩、金银彩及珐花的配方及烧造工艺。其官窑条目,则介绍柴、汝观、哥、定、龙泉、宣、成、嘉、万等宋、明十大名窑的精品概况,并叙及一些新的釉色品种。如介绍宣德窑: “青花渗上为上”。龙泉窑“以骨纹龙泉官为上,冬青、梅子次之,香色最下者,暗花与定同”。再如叙及新的釉色品种:“吹青、吹红,本朝所出”。等等。
4. 介绍景德镇胎、釉陶瓷原料产地及其性能、用途和胎、釉的配方。共计6个条目,即“不子、高岭、合泥、釉、灰及配釉。”前三个条目介绍胎用陶瓷原料,不子和高岭是两种瓷石,加工制成泥浆时要配合使用“不子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或不子七分,高岭三分。或四、六分。各种配搭不同。入水淘澄极细,其粗糙取漂浮者,和匀如湿面相似。凡一切瓷器坯胎骨子具用合泥做造”。后3个条目介绍釉用陶瓷原料及釉的配制工艺。釉土和灰是制釉的两种基本原料,配釉时,须将二者配合使用“其法将釉与灰淘洗极细,各注一缸,或合甜白釉、用釉十五盆,入灰一盆;如合成窑釉,用釉八盆,入灰一盆。灰多则釉色青,灰少则釉白。青者入火易熟,白者入火难熟。盖釉之青白不同者,在灰之添减多寡,凡配各种釉约数十余种,具以灰为主,如调百味须盐也。夫釉水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色之诡怪奇异不一而足,千变万化具成文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5.介绍各种坯体制作的分工情况及窑炉和青花料的产地及其特征性能。共计10个条目。有:坯胎、圆器、琢器、雕削、印器、镶器、画作、匣钵、窑及料。其中前8个条目,分别介绍各种坯体及彩画、匣钵各工序的分工情况。如镶器条目: “凡六方、八方花瓶之类为镶器,工有淘泥、打饼、镶方、吹釉等工”。再如画作条目:“匠工有人物工、花鸟工、印版工,宣花工、提花工、湿水工、锥花工、拱花工、堆花工。瓷器成细者,工计七十二道,粗者六十四道。”再如匣钵条目:“……做匣有配土工、拉匣工、踹底工”等。其中后两个条目则分别介绍窑和青花料。窑之条目详细介绍烧造瓷器用窑的形制、大小及其他内部结构。料之条目则专门介绍青花料的产地及其性能和用途。
《南窑笔记》虽然字数不多,且属笔记性质的杂记,但其所叙工艺情况,颇为详尽,为他书所不能及。在封建社会中,手工业技术多系师传或家传,许多宝贵经验均严格保密。在这种环境中,能有此书传世,愈显其珍贵。此书长期以来未有刊刻本问世,可以亦与此相关。总之,《南窑笔记》是研究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的重要文献资料,至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此书的注释及其作者考证等,则是有关学术界应开辟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