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录》的主要内容,《明实录》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实录》的主要内容,《明实录》导读

《明实录》是一部明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明代定制,新皇帝即位,即下诏修撰前一代实录,由皇帝任命总裁、副总裁和纂修官以总其事。实录稿成以后,誊录正副两本,底稿则由史官会同司礼监官焚毁。正本在嘉靖以前藏于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以后藏于新建成的皇史宬;副本则藏于内阁(文渊阁)。由于编修实录时,必先取前朝实录副本参校,因此,阁臣、史官均可乘隙私抄。万历中期以后,传写流布于外,缙绅之家往往据以转抄,据说前后有十几种抄本,内容互有详略,卷帙也各不相同。现今的通行本系据江苏国学图书馆的抄本影印,共分装500册,但错讹极多。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组织王崇武等人对明实录进行过校勘,由于战乱而告中断。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黄彰健等人利用原北平图书馆所藏抄本的微缩胶卷,参校 《明实录》的其他抄本,陆续影印出版,并附有校勘记和补刊原本所缺的《崇祯实录》、《崇祯长编》以及部分皇帝宝训,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本子。

《明实录》所载自太祖至熹宗共十五朝史事,因建文帝附于太祖朝 (1940年影印本则将建文附于太宗朝),景泰帝附于英宗朝,故分为十三部,今以1962年台湾所出影印本为例,计有 《太祖实录》257卷,《太宗实录》274卷,《仁宗实录》10卷,《宣宗实录》 115卷,《英宗实录》361卷,《宪宗实录》293卷,《孝宗实录》224卷,《武宗实录》 197卷,《世宗实录》566卷,《穆宗实录》70卷,《神宗实录》596卷,《光宗实录》8卷,《熹宗实录》87卷 (仅存74卷),共3045卷。另有所附 《崇祯实录》17卷,不著撰人,系从嘉业堂藏旧抄本影印。

在修撰实录的过程中,先由礼部下命中外官署采辑先朝史迹,或派进士、国子生到各地搜访,举凡中央和地方诸司的章疏奏牍、抄存邸报、人物传记、先朝遗事,都一一收集,然后汇编送交史馆,再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各类。分派史馆诸人,复以年月先后编次,杂合成之,最后由副总裁删削,内阁大臣总裁润色,编成 一朝实录。(见王鏊 《震泽长语》卷上《官制》)故《明实录》的最主要特点是史料价值高,凡是一朝诏敕令旨、章疏奏议、财税赋役、典章制度、官吏迁除、祭祀灾祥、帝王婚丧、生子命名、大臣生平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政治军事活动、民族交往等等,都以编年体的形式,逐年、逐月、逐日记载下来,详细而广泛地反映了明代历史状况。尽管其中文字多有讳饰,但仍比一般史籍的价值要高。它是清人修撰《明史》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也是深入了解和研究明史的重要史籍。清代史家万斯同认为明代诸家纪事之书大都“抵牾疏漏,无一足满意者”,而实录“虽是非未可尽信,而一朝之行事,暨群工之章奏,实可信不诬。”(见万斯同《石园文集·寄范笔山书》) 评论较为中肯。

实录与档案不同,它是在档案基础上经史臣删削润色而成,御批的白话改成了文言,史实经整理后更有系统,由于明代档案存世甚少,《明实录》的传世就益显珍贵。另外,实录与《明史》也不同,修撰《明史》时,除了实录,史官还参考了各种文集、奏议、志书、传记等有关材料,叙事较实录更为清晰、准确。因此实录中的曲笔和各种错讹间亦可通过《明史》得以校正。如实录中所记攻战剿抚或克复郡县诸事,多依奏章至京师官衙之月日为准,其实与事件发生的时间相隔少则数十日,多者竟达数月。所以,引用《明实录》的材料,还须参照《明史》有关纪、传以及其他史籍,避免出错。

《明实录》卷帙浩繁,若要进行专题研究,只能逐卷查找,费时耗力。为此,有人着手在实录中分门别类,钩辑汇编,形成一些比较完备、系统的专题史料,如195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明实录有关云南历史资料摘钞》,1968年香港学津出版社出版了赵令扬等编的《明实录中之东南亚史料》。这些专题史料的问世,极大地便利了学者的研究工作,也为充分地利用、开发《明实录》拓宽了新的路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