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厌恶》(又名《恶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让——保尔·萨特(1905~1980)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本书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郑永慧译。
《厌恶》充分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生是虚无的,存在是无目的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能自由选择,但对选择的后果无法预测,因此,选择是痛苦的。《厌恶》正是要说明:一切世事不可理解,毫无意义,存在就是失败,人生是个大悲剧,小说用的是日记体裁,描写的地点在布城,主人公是“我”——安东纳·洛根丁。“我”每天去图书馆,正在写一部关于德·洛勒旁侯爵的书;“我”在图书馆内外的见闻;“我”的思想活动以及对人生许多问题的看法构成了全书的内容。小说没有情节,人物都像疯子一样,有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章节如同梦呓,令人莫名其妙。“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偶然性”,“存在不是必然”,“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人发觉这一点,就感到恶心,这就是“厌恶”。“我”的结论是:“一切存在之物都是毫无理由地生出来,由于软弱而继续活下去,最后随遇而死”。“我”想写的书最终非但没有写成,而且放弃了这个计划,小说就这样不了了之。
196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诺贝尔奖授予萨特,以奖励“由于他的富于创造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表达了渴望自由和竭力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在我们时代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遭到萨特的拒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