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沮桀溺耦而耕》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长沮桀溺耦而耕》简介|介绍|概况

散文篇名。选自《论语·微子》。题目是后人所加。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去叶(今河南叶县,时为楚邑),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可知此事是在孔子从楚国返回蔡国的路上发生的。宋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说:“‘长’与‘桀’古无此姓氏,而名又皆从水。夫子使子路问津而不告,则一时何自而识其姓名。计亦以其物色(形状)名之。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长而沮洳,其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故因以其物色名之。”宋朱熹《论语集注》说:“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己,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张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衡·知实篇》谓孔子使子路问律,欲观隐者之操。此或古论家说,然求意太深,反失事实。”近人方存之《论文章本源》说:“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深情至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北京大学哲学系七○级工农兵学员《论语批注》说:“孔老二在劳动人民那里,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长沮、桀溺趁子路问路的机会嘲弄他,指出奴隶制的崩溃和新兴势力的发展如滔滔大水,不可阻挡,孔丘妄图改变这一历史趋势,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取灭亡。长沮、桀溺的嘲笑,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孔丘倒行逆施的强烈不满。”今人贾平年却认为“表现了孔子心忧天下的宽大胸怀,一直为着‘天下有道’而不辞劳苦的作终身的追求,同时为长沮、桀溺之弃世不顾而不胜悲哀、惋惜。……在大动乱的年代,假若人人只为自己,躲避在山林里自得其乐,那么世人就只好任人蹂躏,遭殃到底,那还算什么志士仁人呢?孔子在这里,虽未同长沮、桀溺直接进行论争,然而他们的观点无可弥缝,各走各的道,没有相通之处,反映了春秋时期知识层中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古文鉴赏大辞典》)此文通过孔子师徒与隐者长沮、桀溺的问答,展示了春秋末年动乱时代“入世”和“出世”两种思想的交锋。孔子周游列国,目的便是想用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造社会,为此,就要选择能让自己实现抱负的君主。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这是高尚的、顺理成章的;有另一些对社会完全绝望了的隐士看来,则是可鄙的、不现实的。此篇便写出了当时这两种世界观的对立。此篇重在记言,间有记事和对人物神情的描写。人物对话个性鲜明,音容毕肖,如长沮、桀溺的孤高淡漠,孔子的宽厚和蔼、深沉执着,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所以,有些评论家认为这种对话形式,当是后世戏剧的鼻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