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厢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王实甫,字德信。元大都人。著名杂剧作家。有杂剧13种,今存4种,其中以《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最为脍炙人口。明初贾仲明写的吊曲[凌波仙]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看来他在生前已是威望远播,《西厢记》也早被誉为诸剧之冠。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宋金时期已是广为流传,并且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而《西厢记》摒弃了《莺莺传》中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结局,又丰富了《董西厢》的内容,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卓越成就。剧情是:张生游普救寺时,遇见同母亲暂住寺中的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张生便借住在寺内的西厢房内,同莺莺互致情意。这时,贼将孙飞虎包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崔母无奈,宣布谁能退去贼兵,便把女儿嫁给他。张生写信请白马将军杜确解围后,崔母却言而无信,只许二人以兄妹之礼相见。而侍女红娘促成了他们的私下结合。崔母发现后逼张生求取功名,然后方可成亲。后张生中状元,又经一番周折,终于同莺莺完婚。全剧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王实甫以对封建叛道者的同情态度,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冲破藩篱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典型形象。全剧5本21折,不仅突破了一剧4折的框框,而且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在形式上是一种突破。全剧文词优美,诗意浓厚,可谓字字珠玑。如[端正好]“碧云天”一段历来为人传颂,被称为“神来之笔”。

《西厢记》在流行过程中,曾受到封建卫道士的诋毁乃至查禁,而有识之士则给予充分肯定。清人金圣叹认为《西厢记》是和《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并传不朽的作品,誉之为“第六才子书”;李渔则称之为“古今绝大文章”(《闲情偶寄·词曲》)。“五四”以后,郭沫若从革命反抗精神的角度肯定《西厢记》,说它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的伟大艺术品。明清以来,《西厢记》的戏曲、曲艺改编演出本甚多,其中以明代李日华的传奇《南西厢记》较著名。此书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视为“秽恶之书”,元、明、清三代均将其列为首禁之书。解放以后,京昆、越剧和其他地方戏不断改编演出。田汉的京剧改编本以莺莺和张生双双出走为结局,别开生面。《西厢记》有拉丁、英、法、德、意、俄、日等多种译文本,在世界上影响很大。《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种,其中以弘治本为最早;清代则以金批《第六才子书》的各种版本为主。解放后,王季思校注本最为流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