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伤寒杂病论》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伤寒杂病论》又称《伤寒卒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张仲景(约142~210),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此书成于东汉末年(200~210),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共16卷,原著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辑佚编次,析为二书,即《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前者论伤寒,后者论杂病,现仅见以六经论伤寒的《伤寒论》10卷,复失杂病部分,于北宋时经整理为《金匮玉函要略方》,是现存以脏腑论杂病的《金匮要略》一书,基本恢复张书原貌。

《伤寒论》专论外感疾病,计397法,113方,确六经辩证体系,即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表示阳、热、实证,为正盛邪实。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经,表示阴、寒、虚证,为正虚邪衰。以四诊望闻问切诊察病证的性质,注重脉证并重的诊断原则,根据病情标本缓急,定治表里先次,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行八纲辩证,立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八法。《金匮要略》,共25篇,计262方,论40余种杂病。自首篇后的16篇,论述内科各病,余篇分述外科、妇科、杂疗、食物禁忌等,以脏腑病机指导辩证,开篇称:“上工治末病,何也?师曰:夫治末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预防疾病和治病求本的整体观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继承了《素问》、《难经》、《药录》等典籍的基本理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经典,后世将其称为“众方之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