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简介|介绍|概况
宋文篇名。苏轼作。宋晁补之云:“慨然怀古,犹牡瑜事而赋之。”(《续离骚序》)陆游谈黄州赤壁矶:“此矶,《图经》及传者皆以为周公瑾败曹操之地。然江上多此名,不可考质。李太白《赤壁歌》云:‘列火张开照云海,周瑜于此败曹公。’不指言在黄州。苏公尤疑之。赋云:‘比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乐府云:‘故垒西边,人道是当日周郎赤壁’。盖一字不轻下如此。”(《入蜀记》)杨万里《诚斋诗话》记载:“东坡《赤壁赋》云:‘扣舷而歌之,歌曰’云云,‘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山谷为坡写此赋为图障云:‘扣舷而歌曰’,又曰‘其声呜呜,如怨如慕’。去‘之’、‘歌’、‘然’三字,觉神观精锐。”谢枋得说:“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文章轨范》)明文征明说:“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世者。尝见墨迹寄傅钦之者云:‘多事畏人,幸无轻出’,盖有所讳也。然二赋竟传不泯,而一时用事之人何在?”(《三苏文范》引)李贽说:“前赋说道理有头巾气。”(同上引)茅坤以为题旨为发抒“遗世之想”(同上引)。钱本寰以为叙其“吊古不尽之意’(同上引)。虞伯生以为舒其“山水之癖”(同上引)。《三苏文范》眉批:“发胸中旷达之思”。袁宏道说:“《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身是板。”(《苏长公合作》引)清李刚已说:“赤壁有五(按武昌、汉阳、汉川、蒲圻、黄冈),黄州赤壁非孙曹交兵之处,故世人多讥东坡用事疏舛,而其实不然。孙曹交兵虽不知确在何处,然据曹公‘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之诗断之,计其地距黄州本不甚远。东坡遥望山川,偶怀旧迹,观其语意,盖谓武、夏之间一带山川,为曹公困于周郎之处,固未尝专指黄州赤壁言也。”爱新觉罗弘历说:“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尝书寄傅钦之而曰:‘多难畏事,幸毋轻出’,畏宵小之捃摭无已,又或作蛰龙故事耳,乃文征明谓以曹孟德气势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转以寄傅钦之之语为证,谓为实有所讥刺,可谓乌焉成马矣。”(《唐宋文醇》)储欣以为“行歌笑傲,愤世嫉俗”(《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方苞认为“所见无绝殊者,百文境邈不可攀”(《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引)。吴汝纶说:“胸襟既高,识绝亦迥绝非常,不得如方氏之说谓所见无绝殊也。”(同上引)今人冯其庸等选注《历代文选》云:“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他在老、庄佛学思想影响下的超现实的人生态度。”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为“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给他这种精神作支柱的是‘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观点。这观点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可是作者由于在政治上失意,生活态度流于消极,这就构成了他的世界观的强烈矛盾。”朱靖华认为本文主旨“其一,哀怨宋神宗被谗佞包围,‘尊主泽民’的报国壮志难酬”;“其二,借古讽今,讽刺宋神宗和变法派在边事战争中急功好利,丧权辱国。”以为文征明所云:“‘讥当时用世者’,含义在此”(《前、后〈赤壁赋〉题旨新探》,载《苏轼新论》)。叶百丰说:关于赤壁何处的问题,“李刚已不同意世人的非难,这是正确的,但他的辨解却不够有力。”“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的古战场的说法并非始于东坡。‘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前,‘苏子与客泛舟游’人所称道的赤壁在后,苏轼并没有疏忽,也不是‘以讹传讹’,他无非是借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来写他的赋,抒发他的情怀罢了。”“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三国赤壁在长江中游南岸南屏山上,即今湖北蒲圻县西。我们肯定三国赤壁确切的地理位置,但却无需据以批评杜牧《赤壁》诗、东坡《赤壁赋》‘用事疏舛’,因为它们毕竟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地理著作。文学创作完全可以不拘泥于确凿的史实”,“讥为‘用事疏舛’,实违背文学评论的原则。”“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之“适”当作‘食”。“从‘食’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东坡〈赤壁赋〉散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一期)。这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在赋的发展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全文通篇用韵,换了十二次韵,用主客问答的结构,以抑客伸主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认识;也用了许多排比对偶的句子,这些都是赋的传统手法。但它没有传统大赋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没有骈赋、律赋形式上的严格束缚,表现出苏轼散文“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有机结合而以自由的议论为主,句式整散结合,用笔挥洒自如,富诗情画意,具豪放特色;结构严谨而又灵活,打破了传统赋铺排呆板的章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